党委领导,统筹谋划《wepoker官方下载链接》,集中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根本在于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是核心。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施“千万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加快浙江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抓手,浙江省有条件、有必要、有责任通过实施“千万工程”为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为推动这项工程的实施,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带头建立了“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全面落实分级负责责任制;成立一个省级层面的“千万工程”工作协调小组,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每年召开一次“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会并部署工作;定期表彰一批“千万工程”先进集体和个人。正是党的坚强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保障了“千万工程”的有效实施。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政策实时链接
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千万工程”不断走实、走深、走在前列。2010年12月浙江省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四美三宜二园”为核心要义的美丽乡村建设,部署实施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2014年初推出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两路两侧”等推进人居环境建设的“组合拳”;2016年初部署实施了《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2017年6月谋划全省“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2018年4月制定实施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2021年4月和6月分别部署了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创新推进“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建设工作;目前正在研究制订深化“千万工程”加快乡村现代化的五年行动方案。同时,通过试点总结推广了一批如农村生活污水按规模“分级分标”管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农村小微水体维护、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农房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乡村建设、未来乡村建设等省厅级原创性“顶层设计”成果,并在全国推广复制。
因地制宜,百花齐放,做好土特产文章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性和差异性并存,农业农村形态多样,推进农业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有的放矢,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根据各地资源特色,做好土特产文章,带农就业,走共同富裕道路。20年来,浙江始终要求以县域为单位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创建百花齐放式的“千万工程”地方特色品牌,把它作为一年一度评比全省美丽乡村先进县、示范县的重要标准。正因为这样的本地化创造,全省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已覆盖3/4以上的县(市、区),形成了“千村精品”“万村共富”“全域美丽”的秀美画卷。杭州市临安区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丘陵山区,结合实际,走出一条符合山区特色的乡村建设发展路子,创造性地设计了本地美丽乡村特色品牌“绿富山村”,围绕“村美、家富、社兴、人和”特质内涵,制订了“334”十年建设规划(2010—2020年),以创建村、特色村和精品村三个层级,实施以绿色新环境、绿色新产业、绿色新社区和绿色新文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工程。 2012年首创了以“二堂五廊”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文化礼堂”,并在此基础上又首创了农村“好家风”建设。2015年临安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了农村承包地的确权登记颁证。2017年临安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村落景区”概念,以景区化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型。2018年在完善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创新实施了村集体经济的“公司化改革”,同年还创新推出了“乡村运营”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2019年临安创造性实施了乡村治理中的“微法庭”,2021年升格为浙江省原创性成果“共享法庭”。二十年的特色创新,让临安全域成为“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绿富山村”。临安区国内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112.78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672.34亿元,财政总收入从8亿元提高到13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952元提高到41837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4缩小到1.61;270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7.2万元增加到69.2万元。
守正创新,问题导向,始终保持自我完善能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适时而变,不断完善制度细则,丰富理论体系,才能领导实现一个又一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从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以乡村现代化为重点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每个阶段都面临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经验不足的种种挑战,但只要心中有民、一心向党,用创新思维克服困难,就可以处处转危为机。比如,临安区创新规划设计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由县级主管部门负责建立规划设施单位“名录库”,再由县“新农办”和相关镇街负责做好创建村与规划设计单位的“联姻”,建立一整套严格规划设计质量和要求的程序和规范,养成了农村基层干部拿着规划设计文本(图纸)搞建设的新风尚。创新融资贷款机制。与农商银行合作,通过财政资金设立风险担保基金,各创建村由银行贷款解决创建工作的前期启动资金,财政为银行提供新农村建设贷款“绿富担保金”,降低贷款利率,防范还款风险。创新财政奖补机制。整治村按年度分配创建名额,体现普惠性;特色村和精品村实行竞争性申报和创建,体现积极性和示范性。根据创建要求不断提高奖补资金额度,改进完善以村为单位、以村民人口为基数、以创建标准为依据等有助于提高创建积极性的财政奖补办法。创新服务监管机制。组建“N个专门小组”,为创建村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服务:由四套班子领导带队的创建指导组,负责协调项目和资金整合等难点工作;由农口、住建等部门负责的技术服务组、重点项目组,负责各类建设项目的指导和跟踪服务;由规划设计单位和市新农办负责的规划设计组,负责规划设计质量的把关和落地执行。同时,农口、住建、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为建设质量、奖补资金等提供指导和服务。创新项目整合机制。改分散碎片化的财政资金为“集中财力办大事”,以整治村、特色村和精品村三种建设类型为统揽,筹集各层级财政资金、各部门支农资金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按年序和创建计划投入到“千万工程”。一系列大胆创新,将“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成本转变为领先优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定了我们的“四个自信”。
(廖永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嫩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员、杭州市临安区委办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