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7日电 题:西藏纪录片《牧人》编导:总被牧民向上的力量打动
作者 王曦泽
“四年的拍摄里,我们看到牧人家的孩子在有限的条件里面,非常努力地想往前走”,西藏昌都牧民纪录片《牧人》策划、编导泽玉说,“这种个体生长出的内在动力让我非常感动。”
影片中,藏民嘎玛多加的小女儿白玛卓嘎想去教学条件更好的寄宿制学校上学。在家庭会议上,无论家人怎样劝说,这个沉默寡言的女孩都不改主意。嘎玛多加最后决定尊重女儿的选择,叮嘱她:“你既然去了那里,就要好好学习。”
“生活变迁带来了观念变迁”,泽玉说,“让我特别欣慰的是,牧人在关注自己,在用更妥当的方式爱自己、爱家人。我觉得时代的进步是让每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爱着的家庭变得更好,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更好的社会。”
泽玉在拍摄中曾遇到过一个村干部,以前,他要去劝说牧人让孩子上学,但是现在不同了。他告诉泽玉:“现在许多牧人会赶到乡里来,找我们说要想办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不然孩子学不到东西。”
青年一代对教育的渴求,也带动着老一辈人的观念变化。影片最后一集中,嘎玛多加参访了县城里的幼儿园,他还在门口偶遇了早就将孩子送来上学的老朋友。
作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师,泽玉对西藏人使用媒介的变化格外敏感。在《牧人》记录的一场藏族婚礼上,所有年轻牧人都拿着手机在拍,“在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家真正意义的大众媒体,而现在他们能借助新媒体平台展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泽玉说。
影像之外,泽玉还结识了一群年轻牧民,他们用挖虫草的钱买了摄像机、话筒和一系列设备,自己拍摄了一部长达三个小《苹果压球软件》时的电影。他们没有一个人到专业院校上过影视课程,但却凭借自学的知识完成了一部电影,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泽玉常年奔波于各个农牧区做调研、访问,她尤其关注的是牧人的观念变化。家庭教育观的改变、青年人婚恋观的更新,在她看来,种种新气象都呈现出一种自觉、向上的时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