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科普一下新幸运飞行艇计划

发布时间:2025-02-17 22:41

  来源:蓝鲸新财富

  “现在Web3的活动上,语言出现的频次是:普通话>英文>粤语。”一位香港资管人士称,普通话成了香港Web3的通用语言。

  而和普通话一起占据主导的,还有中资公募的香港子公司。

  最近两年,在香港处于边缘化位置的中资公募,频频与“亚太第一只”、“全球第一只”绑定在一起。

  2022年12月,南方东英推出了比特币期货ETF、以太坊期货ETF,这是亚太首批面向个人和机构的加密ETF,也是中资公募第一次向Web3伸出触角。

  一年半后的2024年4月,港交所又上市了6只虚拟货币现货ETF(3只比特币现货ETF、3只以太坊现货ETF),消息一出,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因为这是亚太地区首批加密货币现货ETF,也是全球首批太坊现货ETF。

  而获批的三家机构又都是中资公募的香港子公司:华夏香港、博时国际、嘉实国际。

  2024年7月,南方东英在比特币期货ETF的基础上,又发行了比特币期货每日反向(-1x),这是亚洲第一只比特币期货反向产品。

  外界常戏称香港Web3是“雷声大,雨点小”,短期来看,的确如此。截至目前,9只有公开数据的虚拟资产ETF,合计规模仅有5.96亿美元,最受关注的三只比特币现货ETF占七成,达4.26亿美元。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华夏香港比特币现货ETF,有2.27亿美元、Hashkey博时比特币现货ETF有1.65亿美元,其次是南方东英比特币期货ETF,有0.85亿美元。形成明显对比的是,2024年1月成立的贝莱德现货比特币ETF“IBIT”,目前规模已经超过了550亿美元。

  如果说虚拟币ETF算是“老瓶装新酒”,用传统金融的ETF载体,承载新鲜的虚拟资产。那么,中资公募布局的代币化基金,则上了一个新台阶,是交易系统的革新。

  而拿到首张入场券的又是两家中资公募子公司:嘉实国际、华夏香港。

  2023年12月,嘉实国际率先推出了香港第一只代币化基金,Meta Lab HK提供代币化的解决方案。不过,作为首次试水,这只代币化基金仅面向专业投资者,投资标的是高评级的美债。开先河之后,香港金融机构们陆续入局将,底层标的以固收资产为主。

  而近期,香港的代币化市场将走向零售端。

  记者获悉,2月28日,华夏香港将发行亚太地区的第一只零售代币化基金——华夏港元数字货币基金,面向机构和个人,渣打银行是代币托管人,同时提供传统基金管理和信托服务,SC Ventures旗下的代币化平台Libeara提供代币化服务。

  因为这是香港零售端初次试水代币化基金,港交所选定了低风险的货币基金上链。

  所谓代币化,是指将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数字化,并表示为可交易的代币,这一过程涉及将实物资产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在链上交易和转移。

  具体到这只产品,通俗理解,就是华夏香港新发行一只港元货币基金,Libeara将基金份额搬到区块链上,并做成币的形式交易。

  2024年3月,贝莱德在以太坊上发行了首个代币化基金BUIDL,随后富兰克林邓普顿等也陆续跟进。据波士顿咨询,截至2024年底,全球代币化基金的规模已超过了20亿美元。

  港府近两年频繁提及传统金融资产上链,上链后,资产更透明、可追溯,并且流动性更好,贝莱德代币化基金就可以24小时交易。

  不过,据记者了解,华夏港元数字货币基金上链后,暂时做不到24小时交易,但实时交易会是香港零售端未来的方向。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从现货ETF到零售代币化基金,轮番登台的都是中资公募,而本土港资、国际资管却相对沉寂,为什么?

  有Web3交易所人士向记者表示,从香港监管角度,各机构并没有准入障碍,不过,不排除有《新幸运飞行艇计划》内部的政策倾斜。

  事实上,2022年和南方东英同期递交虚拟货币期货ETF成立申请的,还有三星资管等外资,并且也拿到了上市许可,不过,此后外资便少有身影。

  有香港资管人士分析,国际资管要做新业务,与香港子公司、监管的交接比较繁琐;并且,和全球市场相比,香港的盘子不够大,吸引力存疑。

  而本土港资整体的资金实力、人才实力都相对更弱,布局难度更大。此前,头部港资机构惠理也申请了比特币现货ETF,而记者多方信源称,因公司没做好上市准备,临时选择放弃。

  2008年南方基金在香港创办南方东英,自此公募开始了出海之路,至今已有超过20家公募开设了香港子。不过,多数香港子还是服务于母公司,为其提供投研支持、渠道支持等,期间也不乏退场解散的公募香港子。

  真正在香港零售市场有存在感的,只有两家:南方东英、华夏香港。

  传统资管层面,无论投研广度、还是获客难度,香港子和国际资管都不在一个层级。也正是这个原因,中资要么专注投资A股、港股,要么发展不那么倚重投研和渠道的ETF。

  如今,在A股和ETF之间,中资公募香港子公司找到了第三条道路:拥抱Web3,并且悄然走出了差异化。

责任编辑:王若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