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毕业生们已经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开启全新的生活。对不少毕业生来说,租房是在社会站稳脚跟的第一步,但由于缺少经验,想要《赢咖1会员登录》租到舒心的房子并不容易。
本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发布的一项有1001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80.7%的受访者毕业时为租房而困扰,不了解租房市场,担心踩坑是受访者最困扰的问题。让年轻人住有所居、住有宜居,65.4%的受访者认为应依法打击租房市场乱象,61.2%的受访者期待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并向年轻人倾斜。
不了解租房市场,担心踩坑最让受访者困扰
95后崔可欣本科毕业后第一次租房就踩了坑,当时她到南京读研,需要在学校附近租房,但因为对当地不太了解,又来不及实地看房,就匆忙地线上看房签订了合同,入住时才发现条件特别差。“房子位于特别老破的居民楼,没有电梯,楼道比较脏乱,还没有安保,感觉自己被坑了。”
调查显示,80.7%的受访者毕业时为租房而困扰。交互分析发现,二线城市受访者感到困扰的比例更高,为84.6%,之后是一线城市受访者(81.3%)。
崔可欣租的是一套位于市中心的三居室,即使与两个同学合租分摊租金,每个月仍要负担2000元左右的房租。所以当中介告知如果一次性交一年,每个月可以便宜200块时,出于能省就省的想法,她便付了一年的房租,“结果就是被套住了,即使对房子不满意,也没办法退了”。
在租房上哪些问题让人困扰?调查显示,不了解租房市场,担心踩坑最让受访者困扰,获选率为66.2%,之后是一次性交费太高,负担重(58.0%),中介费用/服务费高(48.8%)。其他还有:到新城市没法第一时间找到房(43.5%),网站上存在虚假房源(41.3%),对合租对象不了解(25.1%),难以找到与房东直租的房子(23.1%)。
“我毕业时租房最困扰的是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房。”现居北京的刘贺说,从外地来找工作,住宿成本很高。“住酒店费用太高,短租的房子又很难找到,没办法只能到朋友家暂住,好在很快确定了工作并租了房,才有了住的地方。”刘贺觉得,对于到陌生城市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有个暂时落脚的地方很重要,“希望能关注到毕业生这方面的需求,提供短租的房子或短期住宿”。
89.3%受访者期待所在城市让年轻人宜业宜居
崔可欣今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签约了一家深圳的国企,并入住了公司的青年人才公寓。“从小区出去就是地铁,交通很便利,周边有商场,生活比较方便,而且管理人员服务比较好,如果有维修问题,也能及时解决。”
崔可欣表示,能直接拎包入住青年公寓是自己签约这家单位的原因之一。“对于到一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来说,租房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单位提供住宿,能很大程度上解决年轻人的困扰,让毕业生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
为有效解决新市民、青年等群体的住房问题,各地正加速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惠民政策。调查显示,81.9%的受访者会了解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申请政策,其中46.0%的受访者提出了申请。
“我比较注重个人空间,不太想和别人合租,但上海的住房成本很高,独自整租经济压力比较大,所以我就上网搜索是否有相关政策,结果发现长宁区对归国留学生有租房补贴,满足条件可以申请留学生公寓。”李静雯介绍,申请条件包括学校排名、留学学历认证证明、入境时间、有无本地住房等。“审核挺快的,大概几个工作日就会有回复。”
“公寓分3个档次,我申请的是中档型公寓,前3个月每月补贴3000元,入住的第四至六个月每月补贴2500元,算下来每个月自己交3000多元。如果半年内在长宁区签订劳动协议,还可以延长半年补贴。”李静雯觉得这个价格能租到有独立厨卫、配套完善的房子很划算,“正式签约时很开心,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在这座城市有个舒适的落脚点,让我更有底气去开启新生活。”
调查显示,89.3%的受访者期待所在城市让年轻人宜业宜居。交互分析发现,一线城市受访者期待的比例更高,为93.6%,之后是二线城市受访者(89.5%)。
刘贺觉得,租房最大的问题是不够稳定,基本每年要搬一次家,“上一次搬家是房东要卖房,感觉租房者会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有时权益很难保障。”
提到近几年比较受关注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刘贺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项政策,另一方面要重视年轻人的需求,多开发交通便利、房租价格合适的房源,“我之前了解到有的房子虽然价格低于同地段,但房租对不少人来说仍然很有压力,而且地理位置一般,希望尽可能兼顾多方需求,真正让青年住得安心。”
调查显示,让青年更好安居,65.4%的受访者认为应依法打击租房市场乱象,及时清理整顿,61.2%的受访者期待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并向年轻人倾斜,60.9%的受访者希望为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或实施租房优惠。
其他还有:完善投诉通道或平台,保障租房者合法权益(56.9%),鼓励用人单位提供员工宿舍或青年公寓(41.4%),优化公积金租房提取政策(23.1%)。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应届毕业生占37.5%,已工作的占59.5%。男性占42.4%,女性占57.6%。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7.4%,来自二线城市的占42.1%,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占17.2%,来自县城或城镇的占2.8%,来自农村的占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