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8日电 题:第三届智荟中欧·北京论坛举行,聚焦全球价值链调整的新挑战、新机遇
中新财经记者 夏宾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全球价值链正加速调整,呈现新的趋势与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以期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近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智荟中欧·北京论坛”在京举行,十多位政、商、学界嘉宾就“全球价值链调整:新挑战与新机遇”展开探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在致辞中表示,要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跃升,中国企业首先要聚焦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新技术革命是《环球体育app网站》推动全球价值链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在前沿技术领域攻坚克难,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的问题,构建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体系。”
第二,需要一大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起到引领作用,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培育供应链整合能力,位于生产、制造和装配等价值链从属环节的企业也要积极谋求转型升级。
第三,要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借助共建“一带一路”、落实RCEP等,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发展,延伸和提升中国的价值链韧性。
中国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在主旨演讲中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矛盾的转化,经济全球化下的供应链、价值链正在发生动态调整。生产要素的成本增长、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贸规则的调整与变化,以及地缘政治斗争等几种力量,将显著影响着最终的变化趋势。全球经贸治理和全球价值链演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互为影响,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
在以“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为主题的首场圆桌论坛上,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对中国来说,产业转移是倒逼自身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机。抓住对东盟和其他亚非拉国家的投资机遇,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机遇。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奇渊也认为,随着中国和东盟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融合,双边贸易以人民币计价有利于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化。但他提示,不仅要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还要在亚洲区域形成一个相对闭环的需求网络,减少依赖美国的最终需求和“三角贸易”的比例。
来自法国兴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易宝支付等金融机构的代表,也分析了跨境金融服务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重要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生在总结中提到,全球的产业转移可能造成了短链化、多链化,但其中也存在产业结构升级、区域价值链互补大于竞争等新的机遇。当前国家从政策层面支持跨国贸易新业态,监管部门也在和金融机构及企业一同探讨新的平衡。因此中长期来看还是机遇大于困难。他提醒企业要全面理解“危与机”,发挥企业家创新开拓的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第二场圆桌论坛以“不确定性环境中的全球供应链布局”为主题,来自奇瑞汽车、金风科技、壳牌和联想的企业界代表,分享了企业如何强化全球供应链布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授、副教务长赵先德在总结时强调,未来供应链的两个制高点是“快速响应”以及“低碳和可持续”。要做好这两点,必须要有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的支持。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更快速准确地洞察和响应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把碳排放算得更清楚。
第三场圆桌论坛以“数智经济时代的国际技术合作”为主题。当前,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对外技术合作却面临越来越多的壁垒,中国企业应如何适应形势,开展国际技术合作?
AI芯片科技公司Graphcore总裁卢涛认为,首先要考虑“下限”,即合规问题和充分理解国际游戏规则;而“上限”则是开放的程度,例如拥抱和回馈开源,这是人类技术创新演进和产业生态繁荣的有效路径。
企业也可以在合规前提下积极谋求新的突破方式。柯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中欧校友何杰分享了三个模式:在技术引进上从由投资并购改为技术许可;投资公司根据投资区域进行法律主体拆分;在进口上选择定制化替代等方式。
暨南大学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创始人兼院长陈定定近年来深度参与人工智能产业,他发现,从政府政策、产业基金,到民间资本的热情、国内科技企业的人才素质,可以看出我们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缺钱,也不缺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会计学教授许定波进一步表示,占员工总数可能不到千分之二的高端专业人才对中国打赢技术战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在近期对中欧校友企业的调研中还发现,外部技术封锁恰恰刺激一些国内企业极大提高了研发投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WTO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最后总结称,突破困境的关键还是要靠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从历史上来看,推行贸易自由化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最佳方案,唯有开放才有发展和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