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科普一下澳客彩票app苹果版官方

  《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发布,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319万平方公里

  我国草地、人工林保存面积均世界第一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活动现场发布了我国首部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蓝皮书显示,我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现场还发布了美丽中国建设最新成果:过去十年,我国为全球贡献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居世界首位;草地面积达39.68亿亩,人工林保存面积达13.14亿亩,均居世界第一。

  湖州主场活动

  首部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发布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现场,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组织编撰的《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以下简称《蓝皮书》)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这是我国首部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系统总结了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历程、方法、成果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成果和重大制度创新。自然资源部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编制,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首次全面完成了全国陆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为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本次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30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通过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完整保护起来,实现了对重要自然资源、生态空间、珍稀濒危物种和栖息地的大规模、整体性保护。

  记者获悉,我国将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两山”转化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推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国土、智慧国土建设,将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纳入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

  过去十年我国为全球贡献约四分之一新增绿化面积

  在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上,国家林草局发布美丽中国建设最新成果。成果显示,过去十年,我国为全球贡献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居世界首位;草地面积39.68亿亩,居世界第一。

  我国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随着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居全球第一。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草原定位实现了从生产为主向生态为主的转变。湿地总面积8.45亿亩,居全球第四,实现了依法保护和全面保护。

  在防沙治沙方面,通过深入实施“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防沙治沙3.05亿亩,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率先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为世界提供了防沙治沙中国方案。

  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重点区域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出台,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分布着50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和2.9万多种高等植物,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对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打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东北虎豹种群持续增加,东北虎数量超过50只,东北豹数量超过6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6群37只。同时,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65%的高等植物群落、74%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在北京、广州设立了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云南亚洲象北移南归也获得世界点赞。

  我国生态保护制度也更加健全。通过全面建立起林长制体系,现有各级林长近120万名,林长制成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的“利剑”。此外,颁布了《湿地保护法》,修订了《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构建了覆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法律制度框架。积极防范部署守住林草资源和生态安全底线,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稳定在0.9‰和3‰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此外,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对508万多株古树名木进行全面保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80平方米提高到14.87平方米。

  北京宣传活动

  北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推荐目录已推荐90项绿色技术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北京宣传活动上,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建立了创新型绿色技术及应用场景清单推荐机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创新型绿色技术和需求场景。经专家评审、部门合议和公示等环节,分批次印发北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推荐目录。截至目前共推荐90项绿色技术,覆盖能源节约、替代能源生产、固体废物减量化及资源化、塑料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节水及水环境治理、减碳固碳等10余个重点领域,受到重点用能单位、碳排放单位和市场机构关注。同步公开推荐了3个需求应用场景,吸引一批绿色技术企业“揭榜”,引导供给需求对接。

  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和减排、蚯蚓处理废弃物修复土壤、数据中心节能低碳技术……活动现场,8家绿色技术企业分享了创新型绿色技术及其落地应用情况,涵盖固体废物减量化及资源化、交通运输、土壤污染治理等领域。另有18家机构进行了书面材料分享交流。其中,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配套基础设施换电技术,采用全自动更换机器人、集成充电仓储管理系统等技术,可以解决快速、可靠、频繁接插、准确定位等电连接技术难题,实现纯换电时间20秒,单站日换电服务能力达到960次,解决了大规模车辆能源集中补给问题。

  活动上,4家绿色技术创新主体与相关项目单位进行了现场签约,涉及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配套基础设施换电技术、一种果园低碳减排智能化管理技术、一种油漆渣源头热解处置技术、一种数值风场模拟关键技术。此外,35家企业进行了现场展览展示。

  首届北京绿色榜样人物评选启动 拟评出10位榜样人物

  在全国生态日北京宣传活动上,还启动了首届北京绿色榜样人物评选。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评选活动将围绕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废弃物循环利用、绿色出行等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拟树立10位“绿色榜样人物”,并推荐其中优秀代表参与由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主办的“北京榜样”主题活动。

  活动共分为宣传征集、评选公示、表彰宣讲三个阶段。今年8月15日至8月30日为宣传征集阶段;9月初为评选公示阶段,活动组委会将根据评选标准,进行集中评定,推选出获得首届“北京绿色榜样”的十大人物;11月为表彰宣讲阶段,获奖榜样人物组成宣讲团,走进社区、校园、机关、企业、商超、农村等,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人们主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此外,8月15日,北京能源学会举办首届首都“双碳”领域青年学术演讲比赛。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等单位的20位青年代表选手参赛,演讲主题涵盖荒漠化防治、新能源利用、排水资源利用、碳足迹、碳排放监测等内容,原创性与前沿性突出,学术性与科普性并重,注重亲历体验与科技传播相结合。

  本次比赛还特别邀请首都40余所中小学校的60余名青少年作为观众现场观摩,主持人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学习生态文明和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的兴趣,引导青少年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 相关新闻

  国家植物园(北园)获评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8月15日,生态环境部和科学技术部公布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名单。记者了解到,国家植物园(北园)获评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国家植物园位于北京西山地区,是以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为主,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生态休闲等功能的综合性场所,是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园内有浅山、林地、沟谷、溪流、河滩、人工湖泊等多种环《澳客彩票app苹果版官方》境类型,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种类丰富。

  目前国家植物园共收集各类植物1.7万余种(含种下单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超过1000种,数量和水平全国领先,处于世界前列。国家植物园(北园)记录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40余种,鸟类200余种,昆虫1500余种。2022年开展的野生动物调查中,时隔百年再次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斑羚在此区域的身影。

  国家植物园持续开展彩化植物研究推广工作,彩色针叶树蓝云杉目前已可以实现大规模育种,在全北京范围推广应用,为首都增彩延绿提供了优良树种。除了蓝云杉外,国家植物园已成功引种来自世界各地的云杉24种,占全球一半以上,完成3个云杉新品种的选育。近年来培育了海棠、云杉、月季、玉簪等30余个新优植物品种,让游客春天能看到更多的花、秋天看到更多的彩叶、冬天看到更多的绿色。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植物园开展植物与人类生活主题展、植物科学画展和极小种群珍稀植物图片展等多种科普展览,“专家带您识花草”“线上云科普”“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多项科普活动,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今年7月以来打造生物多样性科学文化论坛《万物共生大讲堂》,通过邀请植物、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全景式展现、立体式还原中国悠久的植物科学文明和灿烂的生物多样性文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