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宛艺
徐家汇书院内,近800个阅览座席可供阅读自习;门外长廊下,16盏阅读灯影影绰绰,映着沙发椅上的读书人,直到深夜10点仍亮着。新年伊始,网红地标徐家汇书院开门迎客,截至目前,进馆人数已近5.4万人次。
今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础保障类服务实现全覆盖。以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嵌入“圈”,单靠“拍脑袋”显然无法得出。徐汇区文化旅游局局长伍彦心几乎每天都要到书院走一圈,观察往来市民需求,也琢磨如何回应。
徐家汇商圈辖区内有大小商务楼宇70幢,企事业单位约1万家,日常通勤白领超过7万人。依托区域化党建大平台,街道走访“两新”党组织排摸,发现自习需求并不小众。
用户群体大多为90后、00后,考研、考公务员和考证的“备考族”较多;还有就是带孩子写作业的年轻父母。据此,社区开始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因地制宜打造集公共性、文化性、艺术性的“咖啡馆式”第三空间——自习室。
“每个座位每盏灯,都是留给百姓的”
开业以来,徐家汇书院通过微信公众号不断发布调查回收问卷,“赞同预约分时错峰入馆吗”“印象深刻的服务体验是什么”……以用户视角和思维来定义服务。
95后胡雯婷有发言权。她是读者、使用者,喜欢在徐家汇书院泡上一天。看书、逛展、发呆、拍照。她也是志愿者、参与者,总服务台导引、办读书证。不时有热心读者向她反馈体验,期盼更好的阅读空间。
徐家汇书院挨着繁华商圈,阳台望出去就是徐家汇天主教堂,建筑、艺术、绿地叠加的“高颜值高品质”,是吸引年轻人的“磁场”。
为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相关地块的公共社区服务属性最终确定:造一个公共图书馆,尽可能整合复合资源,提供贴心暖心的服务。在广泛征集居民及商圈白领意见基础上,一座集文献阅读、展览讲座、艺术鉴赏、文创集市、旅游导览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图书馆”应运而生,“每个座位每盏灯,都是留给百姓的”。
书院本身,也成为文化表达的窗口。“游客与读者,主客共享、互为风景。”这是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观察到的独特景致。人们走进书院,自觉放低了声音。门外的队伍没有铁马,大家却主动排成了蛇形。
无边界的学习型微空间,嵌入“生活盒子”
不只是在徐家汇书院,商圈周边“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这样的“自习室”星罗棋布。
市人大代表、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党工委书记万小岚认为,“自习室”营造出了学习氛围,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左邻右座都在埋头苦读,感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学习效率提高明显。”
通过走访街头巷尾的付费自习室,也充分借鉴空间布局和服务,选址、挑选桌椅、设计等,在社区打造公益性质的自习室。在徐虹北路和乐山片区,自习室已率先完成布置。而徐汇区文旅局的“灯塔书房”项目,也将这些散在阅读空间内的自习室串珠成链,还系统地组织教育和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