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好好吃饭”,几多乡思涌上心头
——屏上美食风味诉说生活日常与人间情感
【网聚世界 中国风情】
从生活的“客体”转变为被观看的“主体”
食物早已不满足于为人们提供果腹的低端需求,化身兼具治国智慧、价值实现与情绪调节职能的新生活范式。文人墨客将千种情思寄于山水,将万《3830玩彩网官网》般心绪付于舌尖,对美食不吝笔墨,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活情趣,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蕴藏着或温暖或哀婉的人间故事。
从漫长的人类发展史来看,美食不断更新迭代和花样频出,有其不可忽略的历史背景,也展现着立身其中的时代风貌。凝聚天地之灵气、四季之精华,食物是壮美河山对人类的慷慨馈赠。美食的演化史就是百姓的生活史,物尽其用体现出百姓的辛勤劳作和生活智慧,原生材料经过精巧技艺变幻为种类多样的珍馐美馔。美食样式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地域、时令、场合甚至心境等适时调整,这正是源于中国人自发的创新精神,在守正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进取,这不仅是热爱生活的初心,更是坚守品质的匠心。
当人类进入数字媒体时代,美食展现的手段更为多样与自由,不再依赖文字解读产生“通感”之效,“视觉+听觉”的全方位辐射带来更为直观的审美享受。在艺术的滤镜下,美食从日常生活的“客体”转变为被观看的“主体”,生活因“间离”而充满新的意趣。有关美食的网络文艺是对本真生活的深度挖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它们将深邃的哲理和内涵重新进行话语编码,兼顾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个体与社会,用人间烟火去诠释生活本身。
如今,美食类网络文艺更加关注个体在获得美食时的满足感,善于从微观视角去探寻人类的至善至美,用影像记录和展现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它们用纪实的镜头语言感谢大自然的慷慨,将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缝合为命运共同体,共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升华出正向的情感伦理价值。这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探索,用人性、自然、审美、艺术的情怀去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美食与人类一体化的人间生活全景。
网络文艺将美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寻找食物中独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借用数字媒体展现新时代中国美学精神。《早餐中国》与《宵夜江湖》恰如一天的两极,串联起早晨的忙碌和夜间的闲适,是古代文人“晚尊和月吸,早饭带星炊”的新时代书写。袅袅炊烟是美好生活的开启,是“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民间智慧,更是奔赴远方的行动能量。夜幕下升腾的烟火气犒劳人们一天的辛劳,藏匿街头巷尾的美食让平凡的日子变得热烈且充满希望。
另一层面,美食之所以走红网络文艺还在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短暂的精神逃离,是对简单生活的真切渴望。现代生活所携带的快节奏和高强度让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精神抚慰,而美食便成为繁忙生活与平静内心之间的最好桥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更能代表现代人的思绪,也成为人们情感慰藉的心理诉求点。
人们在享受高科技、便捷化生活的同时,更加向往原生态、绿色自然的生活理念。美食类网络文艺的出现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大家沉浸在安逸舒适的镜头语言中,疲惫得以舒缓,压力得以缓解。这样纯粹、美好、热烈的生活方式,抚平了人们内心的嘈杂与烦乱,每一道美食在呈现出具有饮食情调与意趣的文化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心灵静谧之所。美食类网络文艺给予日常生活中无限重复的事件新的创造力和感染力,在重新被发现、被表达中升腾出新的美学价值。
在“家味”叙事中激活思乡情愫
美食类网络文艺在生活节奏全面加速的当下广受欢迎,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青睐它内部呈现出的“慢”内涵。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境实则是对“家”的情感眷恋和精神回归,体现出一种更具现代性话语特征的“家味”叙事。
主创者在关注食物的同时,也深入挖掘背后的真挚情感,借美食的味道讲述情感的韵味。风餐露宿、不辞辛劳的食物供给者与大自然相融,将大自然的原生样态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他们对着镜头开怀大笑,炫耀自己捕获的战利品,每一张笑靥背后都是对现有生活的满心欢喜。这承载着他们劳有所得的成就感、自我认可的获得感和为家人提供生活保障的幸福感。《风味人间》通过微观视角深度诠释“幸福”的味道。夫妻店和老字号等常常出现在镜头里,简单的食材在店家们手中变为吸引四方来客的美食,他们的“打情骂俏”和彼此揶揄成为另一道风景,这是超越美食本身的默契和信任,也是家和万事兴的真实写照。
天地精华孕育万物生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游子们寻觅家乡美食来怀念家乡的人与物,相似的味道让他们实现精神回乡,乡愁得到短暂治愈,思念得以片刻缓解。对家乡味道的怀念与向往还能使散落各地的同乡人相聚,在陌生的城市空间中获得家人般的陪伴。食物成为子女与父母、个体与群体、家乡与异乡的情感联结,是最具地域特色和情感属性的生活符号,并在艺术手法的加持下更具人文气息。
美食类网络文艺通过视觉“味道”带动感官沉浸,让观众产生深切的情感共鸣,将视觉构建的美食意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此建构出一个兼具熟悉感与陌生化的网络空间中的家乡。《川味》《大叔小馆》《寻味顺德》等网络节目正是以美食为切口,满足当代人回家的情感需求,通过真实的视觉和听觉、营造的味觉和触觉来虚构一个身临其境的家乡场景。另外,美食只是作为一种直观的表达符号,其深层的所指符号则是乡音、民俗和记忆,它们与具象化的美食共同打造文化场域来安置思乡情绪。
乡土社会中的“家”样式在现代社会有了进一步演化,年轻人因求学、工作、婚姻发生空间迁徙,新的“家”类型在这种聚散离合中建立新的“家”模式。原本依靠地缘、熟人社会建立的大家庭模式,变成陌生化、多元化的生活社区。因远离家人,物理意义上的“家”此刻就等同于情感意义上的“家”。独自生活的年轻人,无法与亲人实现随时随地的情感互动,那么因美食而结缘的青年群体的自然聚合,使美食自身所特有的分享属性成为都市人群交往的最重要的情感连接,成为打开社交圈的重要介质。另外,“好好吃饭”似乎成为当代人表达生活态度的集体宣言,这种颇具口号意味的群体发声实则是从精神层面对认真生活态度的自我褒奖和情感补偿。
美食类网络文艺将有关家乡、家人、家的情感具象化为一日三餐,情感元素和时空记忆在舒缓的节奏、安静的场域中被重新拾起。食物的色香味美、烹饪的匠心传承、餐厅的物件美感都超越“食物”本身的意义,携带了文化基因、恋家情结和思乡情愫,激活了文化基因和情感要素,唤醒人们对美好岁月的深层记忆。
技术赋能让“生活美学”有了新格调
随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式多样的媒介丰富着百姓的日常生活,新媒介在改变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艺术样式和审美意趣的同时,也重塑人们的欣赏习惯和感官体验。人体的各项器官在数字媒体时代得到延展和强化,身体的多重样态同时作用于情感表达,感官体验成为文本叙事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内容。
“生活美学”的兴起就是对数字时代来临的有效回应,它突破传统审美和原有类型,尝试着将艺术和非艺术的边界模糊化,有意搭建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审美,与传统的非功利审美并驾齐驱,共建多圈层、多层次、多元化的审美文化空间。
美食类网络文艺就是对“生活美学”的用心诠释,它建构出一种以“物”观“人”的新角度,在继承传统媒体叙事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美学意义。观众在日常生活“陌生化”和“变形化”的艺术加工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最终达成一种超越习惯认知的审美思维,进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认同和情感愉悦。
有关美食类的网络文艺样式繁多,纪录片、影视剧、综艺、微短剧和短视频等都纷纷涉足,它们带给观众更为多元的沉浸式享受,创造出与现实世界相仿的虚拟镜像,营造出参与感极强的真实体验。同时,各种文艺样式不断调整叙事策略以达到持续不断的内容输出,将普通的日常生活片段注入隽永的艺术魅力。
厦门广电集团创作的美食系列微视频《八“鲜”过海》加入拟人化的叙事角度,赋予食物“选手”的主体身份,“先生”和“小姐”的称谓让食物具有人的性格和魅力,深得青年观众喜爱。《奇食记》挖掘中国大江南北的“另类”美食,以反传统、反常规的拍摄思路记录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活风味,用绘声绘色的镜头语言展现“奇葩”口味。美食类网络文艺在具有电影质感的画面语言中深度解读隐藏其后的生活味道,以“润物无声”的写意镜头代替传统的解说词,增添了中式美学的涓涓细流的浪漫表达。
自媒体时代的短视频创作还激活了大众表达自我的创作欲望,美食博主在自媒体平台发布原创作品,不单是对个人生活轨迹和记忆的记录,还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艺术创作水平的新职业。一些节目不过多解读美食背后的意义,将专注度放于美食制作全过程;一些借美食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主张;还有一些缓缓讲述每道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意蕴。视听艺术满足各种意图的创作初衷,节奏、音乐和剪辑将艺术的氛围感“拉满”,跨越地域限制和文化隔阂贯穿生活经纬,再现被日常琐碎遮蔽的生活美。
美食类网络文艺赋予世间人情艺术质感,生活碎片在镜头语言中成为情感索引,本能化的生存需求引起群体情感共鸣,同时还填补人们碎片化的闲暇时间,不间断地提供可操作性的实际帮助,是网络知识版图中颇为接地气的类型之一。它带动观众对过往慢生活的向往,激起社会的内聚力和引发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追寻,给观众提供了静谧、安逸的情感栖息地。在这种镜像叙事中,记忆深处的情感元素和时空感知被重新唤醒,美食将断裂的时间、离散的情绪重新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