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华尔街见闻
今年以来,在强势美元压制下,日元正在经历一场漫长的贬值之旅。
日央行“按兵不动”,坚持鸽派的立场,更令一些市场参与者已经开始讨论日元面临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摩根大通日本市场分析师Junya Tanase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表示,该行预计,日本银行会更倾向于日元贬值而不是连续加息让日元升值,因为日元疲软的经济影响对日本可能是净正面的,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盈利,而连续加息的经济影响对日本经济将是负面的。鉴于偏好弱日元,日本银行将继续落后于曲线,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实际政策利率为负值。
进一步,Tanase团队表示,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即若日本央行和政府对弱势日元持开放态度,那么日元贬值可能会自我强化。
资本外流加速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Tanase表示,日本家庭拥有高达1100万亿日元的现金存款,如果这部分资金转投外汇资产,对日元的汇率将产生着重大影响:
例如,过去两年间,土耳其里拉是少数几个贬值幅度超过日元的货币之一,其家庭资产中的比例在2022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三个月内从72%降至64%。
如果日本家庭的存款比例下降8%并转向外汇资产,将导致约90万亿日元的抛售。
进一步,Tanase在报告中解释称,日本的实际利率在通缩环境中仍保持正值,这是阻止资本外流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显著变化,如果日元持续疲软,资本外流加速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换言之,日本家庭的资产主要以日元计价,如果日元疲软导致信心危机,资产组合的再平衡可能会被迫加速。
但是,预测资本外流加速的触发因素和美元/日元的临界水平仍然充满挑战。
此外,Tanase还注意到,日本家庭将日元资产转为外汇资产的渠道也在增多,包括外汇存款、外汇保险以及通过新NISA投资外汇资产。如果日元抛售与日本家庭大规模购买外汇资产同时发生,对日元的抛售压力可能超过1998年:
根据我们的分析,1998年日元的疲软主要由海外投机者抛售日元引起,而非日本投资者。
与当前周期相比,除了日本实际利率明显为负且预计将长期保持负值外,家庭将日元资产转为外汇资产的渠道也在增多。
主要渠道包括外汇存款、外汇保险以及通过新NISA投资外汇资产,近年来这些渠道的家庭外汇资产均有所增加。
特别是,自今年年初以来,通过新NISA的日元抛售预计每年约为6万亿日元。正如IMM货币期货头寸所示,外国投机者可能已经抛售了大量日元。
如果日元抛售与日本家庭大规模购买外汇资产同时发生,对日元的抛售压力可能超过1998年。
此外,机构投资者也可能从日元资产转向外汇资产。Tanase团队在报告中写道:
实际上,截至2023年底,日本金融机构持有的国内资产高达1,869万亿日元。
然而,我们不应期望日本银行持有的639万亿日元和部分银行的418万亿日元会发生转变,因为这反映了结算需求。因此,资本外流的资金池应为700-800万亿日元,远少于家庭存款。
与家庭不同,金融机构在其投资组合中已持有一定比例的外国资产,因此他们将资产转移到海外的动机可能较弱。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养老金基金的流动可能会减轻明年资本外流对日元的下行压力,因为普遍预期GPIF将在投资计划审查中减少外汇资产的比重,同时增加日元资产的比重。然而,这些预期变化不太可能减轻日元的下行压力。
政府可能选择对私营部门征收通胀税,以减轻债务负担
另外,考虑到日本的债务占GDP的比率是全球最高的,约为260%,这意味着日本更容易受到国内利率上升和债务负担增加的影响。
Tanase团队认为,即使日本银行成功对抗通胀和日元疲软,由于政府利息支出成本的急《即时指数》剧上升,胜利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
该团队预计,政府可能选择对私营部门征收通胀税,以减轻债务负担:
鉴于此,政府可能选择对私营部门征收通胀税,以减轻债务负担。据我们估计,财政紧缩和更高的通胀将使政府债务占GDP的比率到2032年降至180%。
在日本,债务人主要是政府,债权人是家庭,长期的高通胀将导致政府减少自身债务,而家庭资产的实际价值则会下降。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责任编辑:于健 SF069
(首都剧场 1.18~1.28)原著作者老舍以自传式的 ➨视角,展现了满清王朝没落黄昏中的北京城。编剧李龙云续写了前辈 ❥的半部残卷 ♎,使其成为一部完整剧本,表现一个时代末路中的人物群 ❗像即时指数。北京人艺以此作为开年大戏,冯远征院长与青年导演闫锐共同执 ⏬导,濮存昕、杨立新、梁丹妮、王茜华、于震、王刚、傅迦、吴珊珊 ☸等实力演员组成超强阵容,共同呈现传统之上有着创新表达的“新京 ✌味”。
从载重吨来看,2017-2022年全球油船新签订单规模整体 ✨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2年,全球油船新签订单量不超过800 ⛶万载重吨,创近十年历史新低。
本报记者 郭子章 【编辑:曾志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