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23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在秦岭以北野化放飞十周年。2013年,32只朱鹮在陕西铜川放飞,拉开了朱鹮栖息地由长江流域扩大到黄河流域的序幕。十年来,朱鹮野化放飞成果显著,仅在陕西铜川就累计繁育出202只朱鹮,促进了朱鹮黄河种群加速形成。
如今,在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的沮河湿地公园,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朱鹮在河道中觅食的身影。之所以能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还要从十年前说起。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朱鹮濒临灭绝。1981年5月,7只野生朱鹮在陕西汉中洋县被发现,当时被认为是全球仅存的野生朱鹮。此后,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朱鹮的数量大幅增长,但都集中在秦岭南麓,逐步恢复它的历史分布地,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保护计划。
2013年,当时的陕西省林业厅的专家组经过实地考察最终选定铜川市耀州区为首个秦岭以北朱鹮野化放飞地。为了确保朱鹮在铜川能有一个好的栖息环境,当地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的举措。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保护之下,2014年春天,铜川迎来了两只野外繁育的朱鹮幼鸟。
累计繁育出“铜川籍”朱鹮达202只
保护经验在一步步的摸索与总结中不断完善,朱鹮在铜川的繁育数字也在逐年增长。到2023年,野化放飞十年,累计繁育出的“铜川籍”朱鹮已达202只。
野化放飞为朱鹮种群复壮提供经验
朱鹮在陕西铜川野化放飞的十年,为逐步恢复它的历史分布地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专家介绍,作为曾经的候鸟,如何恢复朱鹮迁徙的习性,或许是未来研究和保护朱鹮的重要课题。
杨刚齐生活的村子就在沮河河畔,十年前,32只放飞的朱鹮成为了他的“邻居”。也正是在那一年,杨刚齐主动报名成为一名兼职的朱鹮监测员。此后的十年间,记录朱鹮的栖息信息成了杨刚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当地,像杨刚齐这样的兼职朱鹮监测员一共有16名。
十年来,随着朱鹮在陕西铜川野外习性逐渐恢复,它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先后在陕西宝鸡、咸阳、延安等地观测到铜川野化放飞朱鹮的个体。借鉴铜川的成功经验,从2020年开始,陕西省启动实施秦岭北麓朱鹮放飞十年行动,先后已在秦岭国家植物园和陕西华阴、宝鸡等地对朱鹮野化放飞。
朱鹮野化放飞的北迁之路,见证了我国拯救朱鹮种群的努力。如今,陕西省已在秦岭北麓建立5个朱鹮野化放飞种群。从2013年铜川放飞起,朱鹮的野化放飞工作进一步扩大范围,现在除铜川外,在陕西千阳、周至、华阴、渭南等地都开展了野化放飞工作。在国内的四川、河南、浙江、山东、江西等省份也进行了野化放飞。
种源基地模拟野外环境 朱鹮接受生存训练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陕西汉中洋县是朱鹮种源最重要的基地。当地是如何进行朱鹮培育与种群繁衍的?科技手段又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支撑作用?
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工繁育中心里,依山而建的大网笼有8000多平方米,里面有湿地、有树木,完全模拟野外环境,50多只人工饲养的朱鹮在这里进行觅食、繁育等生存训练,半年后环境适应力更强的朱鹮会成为野化放飞的备选种源。专家告诉记者,陕西范围内的朱鹮是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迁徙的留鸟,但在历史上,朱鹮也曾具备候鸟的特性。
上世纪中期,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伯利亚以及我国东北地区具备迁徙特征的朱鹮逐渐灭绝,留鸟特征的朱鹮种群数量也急剧减少。如今,陕西境内朱鹮的保护取得这样的成果,迈过了三道难关。
专家介绍,近些年,更多的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朱鹮保护和放归的研究中。其中,朱鹮佩戴的GPS卫星追踪系统,就为朱鹮的跟踪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
为了让朱鹮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力更强,降低环境变化对物种生存带来的风险,从2007年起,陕西开始分步骤把秦岭南麓的朱鹮向秦岭北麓以及全国多地扩散。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计,经过40多年的保护,野生朱鹮种群栖息地面积已从最初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