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起草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由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将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新的技术规范不仅规定了6项单体电池的测试项目,包括标志、过充电、过放电、外部短路、热滥用、针刺,还规定了22项电池组的测试项目,包括标志、静电放电、过放电、过充电、温度保护、外部短路等。
正因为这次的新国标汲取了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的教训,加上吸收更多建设性意见,实施是值得期待的。但是即使有了标准,又能否阻断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这和企业行为与监管力度密切相关。因为之前也并不缺标准,企业却因为实力与经营策略的巨大差异,采用的标准也就显得“随心所欲”。
当前,锂电池质量良莠不齐,这是行业的高度内卷导致的。对于优秀的企业,坚持高标准甚至高于国标定义进行生产,严格通过充电、过放电、外部短路、针刺等项《包青天精准免费资料大全》目,还有22项电池组的测试项目。这样出来的产品才能经历市场的考验,最后形成业内口碑。
然而,很一般的企业没有技术优势又希望有价格优势,就只能降低安全标准。这种 “内卷”法则之下,企业就会争先压低成本,以至于越来越多地去使用回收材料,偷工减料,减少测试环节,甚至放任次品流入市场等等。最后累计的结果,当然就无法保障电池质量,时间一长不是老化短路,就是起火事故。偏偏流入市场的不合格产品,又不能百分百被堵住,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山寨和改装普遍,更是加深了隐患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