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5月11日电 题:东方“海神”何以足迹遍布49个国家和地区?
——专访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会长宋建晓
中新社记者 龙敏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赢彩网App》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成为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东方“海神”信仰。目前,全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福建莆田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2023年5月12日,是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湄洲妈祖祖庙将在天后广场举办纪念妈祖诞辰1063周年大会暨春祭大典。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正月至今,来自全球各地赴湄洲岛谒祖进香的妈祖敬仰者,已有近百万人次。
东方“海神”何以足迹遍布49个国家和地区?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建江夏学院党委书记宋建晓教授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深入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沙特麦加以伊斯兰教第一圣地闻名世界。中国福建省莆田市的湄洲岛为何被誉为“东方麦加”?妈祖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宋建晓:湄洲岛是妈祖故乡,妈祖信仰及妈祖文化发源地,素有“南国蓬莱”美称。这个海岛既有湄屿潮音、九宝澜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名胜30多处,更有全球妈祖信众信奉的妈祖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来自全球的信众到此拜谒,湄洲岛因此被誉为“东方麦加”。
妈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因救助渔民不幸遇难。此后,当地人对其事迹创作加工并口耳相传,最终塑造出“海上女神”妈祖的形象,产生了一系列妈祖信俗,逐步发展为内涵与外延丰富的“妈祖文化”。
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妈祖文化始于妈祖信仰,又有别于妈祖信仰,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祭祀、传说神话、文学艺术等为主要载体,衍生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而逐渐形成的民间特色文化。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千百年来,妈祖文化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及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赞美,以和谐共荣作为目标追求,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相处、协调发展。同时,妈祖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沿线国家和地区,与当地文化交流融合,形成超越族群、地域等的广泛共识,在促进民心相通、资源整合、社会和谐方面有着不寻常的意义,成为“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共同文化标识。
中新社记者:妈祖文化如何向海外传播,足迹遍布49个国家和地区?
宋建晓:妈祖文化发轫于莆田,并以“往西洋”“往东洋”“下南”“上北”等四个方向向外快速传播。其中,“下南”“上北”两线属对内航线,而“往西洋”“往东洋”则属对外航线,每经港口,“必放彩船和歌,以祈神贶”,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历代海路针经》中所记载的东洋航线便有43条之多,涵盖南海及印度洋部分区域。
华侨华人将妈祖文化带到世界,也使得妈祖文化在全球华侨华人中成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认同符号。在海外,妈祖信仰大多与天后宫的实体联系。天后宫作为妈祖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影响着当地建筑、祭祀、传统等方面的发展,也为远离故地的华侨华人们搭建起精神家园。
近代以来,妈祖信众在广袤的美洲和非洲地区建立起多座妈祖祭祀建筑,意在感谢妈祖于异乡的庇护、祈福未来,同时也是作为联系宗族同乡的活动场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妈祖文化体系,成为凝聚人心、团结华侨华人的重要媒介,使得“乡谊情感日渐浓厚”。这种同乡间互尊互亲的精神,也成为海外华侨华人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之一。
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在海外流传很长时间,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一定影响。它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在连接民族内部成员方面发挥着纽带作用。
中新社记者:妈祖为何被视作东方“海神”?东西方“海神”有何异同?
宋建晓:众所周知,海洋赋予了人类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包含在海洋文化之下,是其自有的重商性。敢于冒险、奔赴远方是获得利润的重要条件,但海运安全是持续获利的必要前提。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面对神秘莫测的大海,人们产生了畏惧心理。为寻求内心的安定,船员在出海前往往祭拜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妈祖寄托了人们保护海上生灵、确保海运财产安全的祈愿,受到出海行船之人的膜拜,成为东方“海神”。
例如,内河航运方面,京杭大运河重要码头刘家港与大直沽都建有天妃庙;海运方面,各个入海口多有妈祖宫庙,“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地也有诸多天后宫。日本长崎、冲绳、鹿儿岛、茨城等地的妈祖宫庙,长期香火旺盛,这些不仅是妈祖海外传播的历史见证,也是妈祖文化开拓性的体现。
一直以来,由于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中西海洋文化存在着诸多看似荒诞实则合理的现象。同为“海神”,妈祖与西方“海神”波塞冬却在形成方式、传播方式、外在形象、秉性行为、价值观及民众评价上几乎是相反的,常被归因于“妈祖与波塞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实际上代表了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价值观的不同”。
波塞冬是力量、征服的象征,是挑战自然、个性张扬的象征,这些观念极大影响了相关区域文化价值观。而以妈祖为代表的东方海洋文化观念,是追求和平、安宁、友好。
实际上,此种差异均是中西文化在面对浩瀚大海时所作出的应对方式,不论是“有求必应,有难必救,是善的化身、美的体现”的妈祖,还是激进冒险、勇于挑战的波塞冬,都是对此种应激模式的因应。然而,其本质依旧是对海洋的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妈祖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同一性。
中新社记者:如何进一步弘扬妈祖文化,让世界读懂东方“海神”?
宋建晓:“一带一路”倡议,是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妈祖文化是“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的载体之一,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纽带。
第一,可以用妈祖文化所追求的和谐共荣目标,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理念,尊重和保障各自的安全,加强相互合作,共同应对日益增多的各种挑战,携手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的交流纽带作用。基于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和传播范围,妈祖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因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不少海外华侨华人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色彩的妈祖文化圈,如新加坡兴安会馆、马来西亚海南会馆就是代表。
可以以妈祖文化为桥梁和纽带,加强与各个国家和地区民众的联系,进一步凝聚全球妈祖文化机构和人士的共识,展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真诚愿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心交融。
第三,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的承前启后作用。妈祖文化的传播史,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见证,也是包括妈祖文化在内的中华文明与其他国家文明交融互动的体现。
如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对接、海洋经济、投资贸易等领域展开了进一步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激活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也弘扬了“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可以通过妈祖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
因此,在全球治理的视野下,应大力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充分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使者”的作用,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完)
专家简介:
宋建晓,福建江夏学院党委书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管理思想与文化领域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级以上课题10多项,出版《“一带一路”视野下妈祖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莆仙文化概论》等著作近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