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宁9月7日电 (李隽)“早在2013年、2014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先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探索不同特点地区碳市场建设途径。7省市试点碳市场覆盖7种温室气体、十余个行业,近十年累计成交额152.63亿元(人民币,下同)。”6日,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经济部主任韩文亚在发言时说。
当日,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在“融入碳交易战略布局助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分论坛上《168极速赛车言网APP》,韩文亚以《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题作了主旨发言。
据介绍,碳交易机制作为显性碳价机制,在多数发达国家是推动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的政策工具。
全球各类碳市场分别覆盖了1至7种温室气体,分别纳入工业、电力、航空、交通、建筑、废弃物和林业等行业,碳排放量分别占其所在地区碳排放总量的18%至85%,碳排放总量约占当前全球碳排放总量23%,年度配额上限从500万到4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不等。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交易量最大、运行时间最长的碳市场,年覆盖排放量约18亿吨,交易量100亿吨左右,主要是期货交易,碳价高达80欧元/吨。
韩文亚说:“全国碳市场年覆盖我国火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全球覆盖规模最大,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截至2022年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2.30亿吨,两年累计成交额104.75亿元。”
2019至2020年是中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国共纳入发电企业2162家,配额履约完成率为99.5%。
韩文亚介绍,在试点工作基础上,中国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有序,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交易价格每吨在40至60元范围内波动,未出现暴涨暴跌现象,基本反映电力行业降碳成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