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旺盛刺激扩产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
在市场的刺激下,原料供应端产能正加速扩张。2月1日,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官方微信公众号,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量如下:三元正极材料产量65.6万吨,同比增幅约为48.8%;磷酸铁锂产量119.6万吨,同比增幅约为160.6%;钴酸锂产量7.8万吨,同比下降约为22.8%;锰酸锂产量8.7万吨,同比下降约为21.6%。
“磷酸铁锂材料产能增长迅速是市场需求的反应。”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吴微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由于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迅速,下游需求增长带动了整个锂电材料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因此上游原材料厂家大量增加产能。
另一方面,目前磷酸铁锂比同为主要正极材料的三元材料更具优势。正极材料在锂电池材料成本中占比最高,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与整体成本的高低。磷酸铁锂价格便宜,但是能量密度是其难以弥补的短板,三元电池装机量一度超过磷酸铁锂。
不过,由于三元电池成本较高且安全性存在缺陷,两者的竞争格局再次反转。随着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横空出世,性能有了大幅提升,磷酸铁锂产量也在2021年5月再次超《怎么在微信上购买足球票》越三元电
“相比于磷酸铁锂,三元材料成本肯定更高,且生产过程当中需要用到钴,而钴大部分从刚果进口,受开采过程影响全球产能受到一定的限制,种种原因限制了三元材料等增长,未来磷酸铁锂仍应该是主流的技术路线。”吴微说。
不同于三元材料中的钴需要从国外进口,生产磷酸铁锂所需要的锂矿石和磷矿石在我国储量充足。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磷矿出产国、第二大磷矿储量国,而我国的锂矿储量全球第五,储量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占全球储量的7%。
技术门槛低、扩产周期短
磷酸铁锂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未来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风险引起广泛的关注。据东吴证券预测,2023年,随着各大企业产能释放,全国磷酸铁锂整体供给量将达到237.1万吨。但是需求量仅为184.6万吨,将过剩52.5万吨。
而据电池中国不完全统计,各厂商宣布的磷酸铁锂扩产规模加上现有产能已超500万吨,规划产能显著高于需求。
磷酸铁锂产能为什么容易过剩呢?这主要是由于生产磷酸铁锂技术水平简单,门槛较低。磷酸铁锂的扩产周期仅有6-12个月,同质化严重,涉足磷酸铁锂的除了德方纳米、湖南裕能等老玩家以外,还包括钛白粉和磷化工公司,甚至包含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公司,动力电池和锂资源型企业也深入其中。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磷酸铁锂在2023年可能出现供大于求,产能过剩,“成也新能源汽车,败也新能源汽车”。供给方面,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动下,磷酸铁锂产能快速增长,而由于磷酸铁锂技术门槛低、扩产周期短,全国磷酸铁锂规划产能已超过2100万吨。
“需求方面,在国家补贴退补、油价下调的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调整期,销量增速或将放缓,而且能量密度相对不高的磷酸铁锂将面临三元正极的挤压,导致需求放缓。”吴琦说。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现在谈产能过剩可能言之过早,因此还不需要政策干预。“目前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越来越显现出来,市场渗透率有望继续提升。除了动力电池,储能电池2022年增长也非常快,特别是以美国和中国为代表的储能市场增速非常高,储能市场需求也会很大,同时,欧洲能源危机后,全球各地都在加速分布式光伏的发展,也需要磷酸铁锂材料支撑。”吴微说。
提速新能源替代
一旦磷酸铁锂出现产能过剩,相关企业将如何应对?兴发化工集团表示,未来产能过剩后,对公司的影响取决于公司制造磷酸铁锂的成本、市场价格、产品规模等因素。
吴琦认为,应对产能过剩,应加快技术创新,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水平,避免低端化、同质化竞争,同时加快在储能市场的商业化应用,打造动力、储能等多元化业务结构。
产能过剩将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的压力,以量换价。为降本增效,正极材料企业纷纷向上下游拓展。以德方纳米为例,公司拟投资8亿元,在云南曲靖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下游方面则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开展合作。
湖南裕能、湖北万润、安达科技等也先后宣布布局磷酸铁业务。此外,跨界布局的化工企业则有望发挥自带一体化的优势。
吴微表示,未来如果出现产能过剩,其实反倒有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加速替代传统能源汽车的一个契机。
未来,新能源车替代将进一步提速。“近两年新能源汽车的一些车型有出现提价,究其原因和上游电池材料价格上涨有关。如果锂电池、磷酸铁锂的产能适当过剩,能够带来原材料价格下降,进而降低新能源汽车价格,有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能源汽车。”吴微说。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袁泽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