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19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9日在走访中了解到,作为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花样经”的传承人,郑树林与他的“郑家班”汇聚在一起,准备以“金蛇狂舞迎新春”为主题,借巧手妙剪迎接中国农历蛇年的到来。
上海人习惯称剪纸为“花样”,老一辈手艺人在剪花样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客人的性别、年龄和样貌特征,即兴唱出有针对性的歌词以讨个“好彩头”,这就是花样经。郑树林说,花样经就是花样背后的故事,花样创作的过程和心得,也是一代一代手艺人的口传文化。
郑家班不仅汇聚来自中国各地的剪纸爱好者,还吸引了海外的“学徒”。成员中既有省级非遗传承人,又有初露锋芒的青少年徒弟。他们将剪纸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这项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每年我们都会围绕生肖主题创作剪纸,为新春增添节日气氛。”郑树林介绍道,“去年的‘龙腾盛世’作品中,郑家班每位徒弟剪了100多条龙。今年的‘金蛇狂舞’,我们100多人每人要剪100条蛇,最终呈现出千蛇万蛇迎新春的宏伟场景。”
其实,国庆节一过郑树林就开始筹备蛇年创作。他透露,自己今年准备剪200张以上,就是为了在一年一度的迎新年展示中让大家欣赏到精妙的手工传统文化作品。
20岁时,“花样”走进了郑树林的生活。那年他的大姐结婚,邻居中有位剪纸手艺人来到家门口,为姐姐剪了许多“喜画”。“有龙有凤,我一下子被吸引了。”他说,于是自己就向这位剪纸的老艺人提出想学剪纸。老艺人要求他先用一年的时间,练习用剪刀剪下台历上的大小阿拉伯数字和字母。于是,在接下来的360多天,郑树林剪钝了好几把剪刀,手上的血泡破了愈合、愈合了又破,足足剪下来9000多个数字和字母。
郑树林说:“剪纸是手上功夫,上海花样经的特点是不描不画,左手运纸,右手掌控剪刀的开合,稿在腹中,艺在手中。只要是大自然的物件,都能剪下生花。这就是‘小转折,大乾坤’。”几十年来,他剪过几万张作品,都没有重复。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改变,我们的时间没有重复,我们的生命没有重复,每一次创作的作品不能重复。”
郑树林的剪纸工作室位于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2024-2026年度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示范项目和示范点名单中,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的上海花样经获评示范项目。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长海路街道的“剪纸花样经”,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剪纸的静态印象。它集合剪纸的静态画面,加入了即兴编唱词的现场表演,融入了民间的曲艺形式和民间文学,在继承“剪纸花样经”说唱传统的基础上,配上宣传当前形势的唱词,推陈出新上海花样经,从“听、看、悦”角度重新定义非遗传承,让“剪纸花样经”变成了一门静态和动态相互结合的综合艺术,一门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的综合艺术。
从艺数十年的郑树林一直在思考如何传承“上海花样经”。在互联网时代,直播间给了郑树林更广阔的传播非遗的空间。直播时,郑树林手中的剪刀随心起舞,花、小动物等各种花样纷纷诞生;他嘴上从剪纸的口诀一直说到创作的理念,有时高兴了还会哼唱个田间小调。当传统剪纸出现在视频平台上,它不仅是传统与时代的碰撞,还成为文化与大众的深度融合。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也让人们在新时代中,重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与魅力。剪纸,不再只是乡间院落的年味符号,而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潮流”。他觉得直播这件事有意义,坚持了4年多。“通过直播,我在百里之外、千里之外聚拢了一批剪纸爱好者、剪纸手艺人。”郑树林十分欣慰。
据悉,从2020年5月份开始,郑树林在直播平台带全国各地的剪纸传统文化爱好者学习传统的剪纸花样。郑树林的剪纸花样也有师承,对来直播间的爱好者都有要求,不容许用复印件和描稿等。每个学生通过考《英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核期才能真正成为入门弟子。正如郑树林所说:“‘艺传有缘人’,正是这些规矩让真正喜欢的人留下来了。”迄今,郑树林已经收了120多位徒弟。
在郑树林看来,非遗项目、手工项目以前都是从市场上成长起来的,如今要传承下去,必须在市场上得到历练。因此,一有机会,他就带着徒弟们去旅游景点、商业中心“练摊”,直接接受消费者的考验;他鼓励远在海外的徒弟们,多出去面向市场锻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