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7月17日电(记者 范宇斌)“陈望道是我爷爷,他逝世那天正好是我4岁生日,我当时太小,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他送行,长大以后才知道他是一个坚守信仰的人,一个让梦想发声把世界叫醒的人。他深耕理想,用自己脊梁骨当火把去照亮夜空,中国第一本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见证了他卓尔不凡的人生。”2023年上海统战文化周16日在上海开幕,民盟盟员、陈望道之孙、上海晓衍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晓帆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
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事设计工作的陈晓帆得以“重新认识”爷爷陈望道,也正是这次“再了解”的机会,让陈晓帆跟随着爷爷的脚步,在2018年加入了民盟。
“那次回老家浙江义乌,当地领导问我能否参与分水塘村陈望道故居的整体修缮及规划设计。”陈晓帆答应了下来。为此,他查历史、翻资料,在短短时间内走遍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那时候,我才真正了解了爷爷如何从分水塘走出来,走出义乌,走到上海,一步步为信仰奉献自己的一生。”
陈望道是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很高的造诣。而最值得人称道的是,1920年初春,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柴屋里、一盏煤油灯下,时年29岁的陈望道“以墨为糖”,夜以继日地翻译《共产党宣言》。1920年5月,陈望道带着译稿来到上海,经过李汉俊、陈独秀的校对,最后由陈望道改定。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
谈及“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陈晓帆告诉中新网记者,这个故事是当时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候的一个小插曲,“这个甜其实更多的是心理上一种信仰追求。我想爷爷可能知道做这件事情之后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很大的转变和希望,所以他是‘苦亦作甜’。”
“爷爷工作时总是很严肃,以至于不苟言笑。”在陈晓帆片段的记忆中,陈望道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严格,对事业充满认同感,对信仰执着追求”。
陈望道的严以律己给陈晓帆留下深刻印象。“有一次,我哥哥发烧很厉害,想搭乘我爷爷的顺路车去医院,但我爷爷当时不同意,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够用公家的车子办自己的事情,他就让我妈妈带着我哥哥坐公交车去看病。”
众所周知,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晓帆提到,其实他不仅是个译者,更是个学者。他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达六十年,涉猎了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在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新闻学、美学等方面多有著作。另外,他还是中文拼音化的倡导者和实现者,他的巨著《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他希望从语言表达上改变当时国民的认知体系,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以更容易传播的方式让知识和文字走入寻常百姓中去,包括他翻译《共产党宣言》也是用一种偏向于白话文、很容易理解的方式。
“翻译《共产党宣言》只是他追求信仰的第一步,他的目的是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一生为国家和人民的奉献其实远不止如此。”在陈晓帆心中,“爷爷做了很多事,压根没有考虑过个人得失。”
“爷爷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发起人之一,他还是一个教育家,他生命中更多的一段时间是在教育领域。”陈晓帆说,陈望道任教复旦大学,建立复旦新闻馆,提倡“说真话”,此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长达25年,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陈晓帆的心目中,爷爷一直是他的榜样。“如果把爷爷看作那个时代的一个‘火炬’,那我想努力做个‘烛光’,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周围的人,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对事物的认知分享给周围的人,传播一些我认为正能量的想法。”陈晓帆说,作为民盟盟员,他将更好地参与盟内活动,参政议政,提出更好的社情民意和提案。
上海统战文化周开幕活动中,陈晓帆与颜福庆之孙颜志渊、陶行知曾孙陶侃、荣毅仁侄女荣智丰深情朗诵《与统战先辈的时空对话》。在他看来,“我们与先辈‘时空对话’,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手机开户送18元体验金》承,希望统一战线思想能够更好地在新时代推广和延伸。”
“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基于特殊情况,需要团结所有的力量来共同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际。”陈晓帆说,一百多年来,国家越来越强大,就需要另一个层面上的大团结,凝聚人心。“如今,我们更要在思想上大团结,还包括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完)
翻译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