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这一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行为准则、精神境界和实践品质。承认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四部曲”,实践是问题导向的关键要素和逻辑归属。
意识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承认问题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在马克思看来,出现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承认问题而不否认问题。这里所说的承认问题,不是指承认某个具体问题,而是指在进入具体工作领域前,需要提前做好关于“承认问题客观存在”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其一,从思想层面来说,要树立科学世界观,认识到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毛泽东强调:“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一切事物中又包含了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因此,我们要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就必须首先学会正确对待事物中所包含的矛盾、矛盾中所包含的问题。
其二,从心理层面来说,要做好置身于风雨之中,接受困难磨砺与锤炼的心理准备。仅仅在认识层面承认问题是不够的,有些人能在理论层面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但具象到个体尤其是自身实际经验的层面,就不接受问题出现在自己身边,从而不能真正从自身找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其三,从行为层面来说,要善于做好调查研究,不断推进解决真问题的理念思路。一定的心理和思想总是要反映到行为上来,形成行为习惯,才能把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固化下来。只有瞄准真问题,下足真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
态度导向:高度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
高度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作为坚持问题导向展开的第二个逻辑环节,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明察秋毫的能力,本质上就是直面而不回避问题的一种态度。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从产生到发展势必经历一个过程,人们如果忽略这一过程,等到问题愈演愈烈以至于彻底暴露出来,势必已经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了。
其一,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老子》中有句话,叫“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也就是说,把问题当问题,才能不出问题。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就要把“检视问题”贯穿始终,督促党员干部好好查一查、找一找自己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上,是不是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服务人民上,是不是还存在“被动等待多、主动作为少”?调查研究上,有没有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只有正视问题,才能在自我解剖、自我审视中更上一层楼。
其二,要有时刻斗争的准备。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在啃硬骨头、涉险滩中全面深化改革,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爱心彩票注册邀请码是多少》都彰显了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展现了强烈的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敢于斗争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我们要以更坚定的立场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时刻保持斗争准备,做到在各种问题和挑战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其三,要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实践告诉我们,越是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我们的信心从何而来?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来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来自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以压倒一切困难的信心去坚决克服困难,完成挑战;没有任何借口不以“乘风破浪”的姿态、“中流击水”的劲头向深层次利益问题触及,向顽瘴痼疾开刀,从而推动各领域改革全面攻坚提速。
方法导向: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
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后,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如果光发现问题不研究问题,或找出问题后束之高阁,问题就会“烂尾”,失去其意义。一旦掌握问题,必须下一番功夫深入分析,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又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和规律,谋势而动、顺势而为、应势而变。
其一,要坚持靶向发力,聚焦重点领域。面对国际局势的错综复杂,要在完善外交布局、引领全球治理、促进全球发展等重点领域深入研究;面对国内秩序的深刻调整,要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涉及的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只有把目光聚焦到发现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重点领域,才能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施工图”。
其二,要科学精准施策,围绕重要任务。如果脱离中心工作、重要任务,问题解决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在河北正定,习近平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问题,提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理念;在福建,习近平围绕廉政建设、社会风气等重点任务,开展深入研究,认为这是关键、要害;在浙江,习近平在总结浙江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浙江八点优势提出八项重要举措。只有聚焦重要问题、细分重点任务,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其三,要掌握民情民意,关注重点对象。从出发点上说,就是想问题、定计划、作决策都应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从落脚点上说,就是要看工作实效是否解决了人民群众的问题、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在脱贫攻坚战中,了解中国贫困地方和群众的真实情况,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特点和短板,针对性地帮助当地群众脱贫。在科技发展中,要求高校把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本任务,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增强创新意识,在创新创造中积累经验,成为国之栋梁。
结果导向: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要重态度、重思想,但更要见行动、见成果。问题的搁置或不解决,往往会成为潜在的隐患、爆发的危机。因此,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坚持解决问题,不能放过问题,而要想顺利解决问题,就必须增强自身本领。
其一,要练就从表象发现问题的洞察能力。从纷繁芜杂的表象中抓住“牛鼻子”的认知与洞察,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我们要弄清楚,哪些是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哪些是涉及意识形态斗争的政治原则问题,哪些是影响工作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哪些是各个环节上的具体性问题,哪些是已经具备条件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还需要加强研究并等待时机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些洞察与判断将决定今后工作的方向,影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呈现结果。
其二,要练就与基层干部群众沟通的联系能力。问题是时代的先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党员干部同群众说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认识问题,是一个觉悟问题,是一个治理能力问题。高高在上的态度只会引起基层群众的反感,解决问题的成效将大打折扣。要拓展发现问题的渠道,通过与网民沟通,了解网络民意;通过学习网络语言,把成果通过网络呈现,把党的声音通过网络传播,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中锻炼、提升、检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要练就准确预判、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树立战略眼光,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调研,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为决策做好预判;坚持系统思维,对共性、个性问题进行分层分类,将研究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做到知行合一,得到了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再把它放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检验,推动实践的发展,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我们龙仁男队小组赛结束后 ☼,交叉对阵的是A组排名第一的伊 ⛄朗爱心彩票注册邀请码是多少。败阵后又和沙特交手,争取5-8名资格 ♊。最后我们和泰国打7-8名决赛 ⛴,最终我们负于小组赛中打平的泰国队,排名第八。
没能从“死亡之组”突围
本报记者 杨庶堪 【编辑:祖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