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锡林郭勒9月26日电 题:锡林郭勒草原深处的骨雕传承人:30载刀尖刻骨,展现草原生活
作者 奥《新3d彩票统计数据》蓝 菊娜 其乐木格
工作台前,屑沫飘溅。乌云毕力格神情专注,手中的刻刀在动物骨骼上熟练游走。随着原材料被一点点凿去,刀下的作品越来越清晰。
这些天,他正在创作新作品《传奇马头琴》。这是一把将羊棒骨、羊肋条等原料经过精心雕琢后,拼接组合成的马头琴。“这是客户定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马头琴诞生的传说故事,售价6万元。”
乌云毕力格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巴彦查干嘎查牧民家庭,如今是内蒙古自治区级蒙古族骨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45岁的他,从事骨雕创作已近30年。
蒙古族骨雕以牲畜各部位骨头为原料,雕刻和磋磨制成。它将传统蒙古族图案和雕刻技艺融为一体,体现出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民族地域特色。
“蒙古族骨雕是在长期游牧生活中产生的古老技艺。一件骨雕作品的完成,需要数十道工序。”乌云毕力格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从小热爱传统骨雕,介绍起来头头是道。
乌云毕力格的灵感大多来源于蒙古族传说以及草原日常生活。最初时,他利用餐桌上吃剩的羊骨头、羊角做刮马汗板、马绊以及一些小饰品。
他告诉记者,骨头形状不规则,比石头脆弱,可塑性也比不上石头和木头。骨雕从选料、开料、刮骨、画样、雕刻、打磨,再到上色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大学问。
“必须在选料的时候就开始设计,构思出作品的形状。雕刻时也要一气呵成,否则会影响作品的美感,甚至导致创作失败。”乌云毕力格说。
2005年,他创办了镶黄旗牧马人手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专注骨雕创作。走进他的工作室,古朴典雅的胡琴、花纹繁复的笔筒、风格迥异的骏马......300余种骨雕作品让人大开眼界。
“骨雕不仅可以放在家里当摆设品,在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的用处。”这些年,乌云毕力格不断尝试创新骨雕技艺手法,在作品中融入现代元素,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喜爱这项传统艺术。同时,他还通过抖音等平台展示和出售自己的作品。
乌云毕力格告诉记者,让他最骄傲的并不是销量好或者是(作品)被卖了高价,而是作品的文化价值被人们认可。
自开始制作骨雕以来,他的《草原之韵》《吉祥五蓄》《马鞍》等一系列骨雕艺术作品在自治区级、盟市级的比赛中多次获奖。2015年,《骨雕马鞍》《骨雕马头琴》两件作品被锡林浩特市职业学院博物馆收藏;2018年,《关于马文化的骨雕作品》《牛头上骨雕的作品》两件骨雕作品被锡林浩特德诚博物馆收藏。
2021年2月,乌云毕力格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骨雕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草原生活与骨雕文化融合,让更多人感受到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谈及初心,他说得坚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