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本深潜号
短短三年的时间,基金净值从3.5元跌至0.25元,是什么感受?
更有趣的是,这个基金的发起机构是业内顶尖券商,而持有人则“非尊即贵”都是上市公司的董监高(董事、监事、高管)。而他们购买的产品多数资金投向自己任职的公司
这样一个“私人定制”金融产品,最终导致了高达93%的回撤!
如此“惨烈”的投资结果,让人不禁追索起背后的故事来。
01
最新净值0.2587
日前在一家顶尖券商的代销渠道里,赫然有一只股票类私募产品摆在“货架”上。
这只产品成立于2020年5月中旬,截至2024年3月22日,最新净值仅为0.2587。
按通常的1元面值考虑,这个产品的历史亏损超过74%,结局相当糟糕。
02
最大回撤超九成
但这还低估了该产品的回撤幅度。
从前述的净值图表(上图)可以观测到,该私募基金的净值最高点停留于2021年6月25日,当时净值为3.50元。
以这样估计,该产品成立以来最大回撤幅度可能超过90%!
而且是在这个产品收益率达350%以后。
大开大合的净值,让人为该产品持有人的心脏,都了捏把汗。
02
核心员工的定制产品
相关资料显示,这只私募产品穿透后是一家上市公司员工参与投资自家公司战略配售股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简言之,投资者是公司26位核心员工,持有标的是自家公司的战略配售股份。
资料还显示,这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于2020年8月上市,有两家战略投资者参与配售,其一是保荐券商旗下的投资公司,其二就是上述自家员工参与的私募产品。
根据当时参与人员的书面承诺,参与人员认购资金均为自有资金。对应股票限售期为自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之日起12个月。
具体投资参与人员有谁呢?
据该产品的说明书,投资者包括相关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之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员工。
03
原始持有人在不在?
除了已有的公开信息外,该私募产品的说明书还有一些条款,摘录如下:
其一,产品成立后根据参与战略配售的获配情况一次性买入XX公司在科创板IPO的战略配售股票;
其二,本产品存续期内不再买入上述公司股票。
其三,投资者赎回产品份额时,管理人将相应变现本产品持有的部分上述股票。
其四,承销商和发行人有权调低本计《期期中彩票》划最终获得配售股票的金额。
再回看这家科创板公司,2020年上市,巧遇特殊机遇,业绩和股价暴涨,又遇到事件性因素结束,一路“跌跌不休”至今(下图)。
如此剧烈的走势,让人很难推断其原始持有人还在不在。
但如果真的在,那么这些董监高们这两年真的经历了财富奔涌而来又瞬息而去的大喜大悲。
04
年报期“不开放”
近日,这只私募产品告知投资人如下事项:
管理人已知悉公司2023年年报预计于2024年3月28日披露,故根据本计划资产管理合同关于参与和退出时间的约定,本计划自 2024年2月27日(含)起至 2024年3月27日(含)止的期间内暂停开放。
可以看出:这只产品的“核心投向”,一旦进入年度业绩披露季,则出现一个月的时间“份额”冻结期。
如此看,该资管计划里至少还有部分公司的内部员工,否则无需做上述的“合规操作”。
05
投资有风险,内部人也不能避免
一只初始规模仅有5000多万元的资管产品,本质是IPO公司核心员工的“持股平台”。
但随着相关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与之直接“相连”的私募产品净值跌至0.25元附近,依然运行至今。
这个故事目前为止还不是一个HE(正面结局)。
而它也可以警示私募产品的投资者,哪怕是公司的内部人,也未必能把握准公司的股价节奏。投资须小心,盈亏要自负。
责任编辑:杨红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