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钛媒体
5月10日,华嵘控股宣布终止收购南京开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开拓光电)100%股权。鉴于标的公司受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终端市场需求恢复低于预期,公司决定终止该交易。实际上,这已经是公司近年来第三次跨界收购,但均以失败收场。
同时,华嵘控股还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于5月30日通过网络互动方式召开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投资者说明会,在信披允许的范围内对投资者关注的问题进行回答。
需要说明的是,华嵘控股所处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受房地产市场影响,公司现有主营业务持续承压,营收连续4年略超1亿元,且公司连续三年陷入亏损。公司原计划通过收购标的公司向光电子器件、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行业的业务拓展,逐步改善公司经营情况,但最终宣告失败。
账上资金不足500万,却向标的“输血”1500万
华嵘控股本次重组要追溯到2023年6月,当时公司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以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开拓光电100%股权。
尽管华嵘控股从去年6月便策划此次重组,但直至重组被喊停前,本次交易的价格一直未定。钛媒体APP注意到,华嵘控股曾作出“标的资产短期内估值大幅提升的风险”提示,称本次交易涉及的审计、评估工作尚未完成,标的资产的评估值尚未确定,预计整体估值不超过6亿元,较标的公司2022年7月融资的投后估值1.9亿元相比,估值大幅提升。其原因主要是2022年7月融资后,开拓光电经营情况明显提升,业务拓展较快,合同签约额、营业收入、经营利润实现大幅提高。
据悉,开拓光电成立于2016年,公司主要从事光纤敏感环组件、能量光纤器件、光纤传感器等特种光纤器件、传感组件及系统的研制、生产和技术服务。
2021年,标的公司未实现营业收入。2022年和2023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8万元和1226.9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937.92万元、-935.26万元。至于开拓光电营业收入较低、业绩持续亏损的原因,华嵘控股则解释称标的公司处于业务拓展阶段,产销规模小。同时,装修费用摊销、人员开支等固定费用和研发费用投入较多,对净利润影响较大。
此外,标的公司存在单一客户销售占比高的风险。2022年及2023年1-6月,标的公司对兵器工业集团下属A1客户的备产协议签约额占各期收入比例分别为88.98%和45.46%,预计标的公司在2023年度对该客户的收入占比也处于较高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组方案未实质推进之前,华嵘控股欲向开拓光电提供财务资助,且还是在公司自有资金规模较低的情况下,当时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仅为467.42万元。
华嵘控股这一举动曾遭到上交所追问,要求公司说明向开拓光电提供财务资助的资金来源。彼时,公司称向开拓光电提供财务资助的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向间接控股股东的借款等。
截至2024年5月10日,公司已累计向开拓光电提供1500万元借款,最后一笔借款到期日为2024年8月31日。鉴于本次重组终止,经公司与开拓光电协商,开拓光电同意按照与本公司借款协议的约定如期偿还本息。
业绩承压之下,公司三次跨界均告吹
近年来,公司曾多次尝试跨界收购资产,但均以失败告终。
早在2021年7月,华嵘控股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收购生物科技行业公司--无锡市申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称申瑞生物)80%股权。两个月后,由于估值分歧等原因,公司决定终止收购申瑞生物。
同年12月,华嵘控股宣布收购另一家生物科技行业公司--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芯超生物)100%股权。不到1个月,该次重组因业绩承诺及补偿事项未达成一致意见而宣告终止。
2023年,公司拟再次跨界收购光电行业标的公司,《球探网 足球即时比分完场》但最终因终端市场需求恢复低于预期宣告终止。
实际上,无论是生物科技行业还是光电行业,都与华嵘控股当前主业不存在协同效应。追究公司多次跨界收购资产的原因,主要与当前主业承压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华嵘控股主营业务为PC(Precast Concrete混凝土预制件)模具、模台、桁架筋的加工、制造,产品主要应用于房地产行业建筑施工领域。
近年来受相关行业影响,公司经营承受着较大压力。2021年至2023年,华嵘控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亿元、1.25亿元、1.2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86.37万元、-648.71万元、-827.95万元。可见,公司营收规模较小,且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状态。
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逐年攀升。2021年至2023年各期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56.8%、63.65%、72.75%。
今年一季度,公司业绩持续低迷,归母净利润为-58.27万元。报告期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上升至73.28%,公司账上资金已不足400万元,净资产仅为4000万元。(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李若菡)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