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科普一下彩民之家61888.cσn如何下载

  中国进口占比平均超过30%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9月6日发布一项最新研究报告称,在对“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从2010年至2021年的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10余年间,“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对华依赖显著加深。

  报告显示,以2021年为例,“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的进口来源地中,中国占比平均超过30%,对华出口在整体出口中的占比约为20%。与2010年相比,这些国家的进口和出口中,中国所占规模分别提高40%和45%。除文莱外,其余“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的最大进口来源地均为中国,中国也是该框架一半成员国的最大出口目的地。

  在进口方面,印度尼西亚从中国进口集中度指数在2010年至2021年期间上升83%,马来西亚、越南、印度的集中度指数也上升50%以上,韩国呈现6%的上升趋势。在出口方面,文莱对中国的出口集中度上升200%以上,韩国的出口集中度上升幅度也达到30%。

  所谓“印太经济框架”由美国拜登政府主导,于2022年5月正式成立,共有14个成员国,包括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新加坡、文莱、新西兰和斐济。此举被视为美国在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重新参与该地区经济的地缘战略举措。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各项贸易数据显示,虽然美国通过加强与“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的关系,努力使其疏远中国,但这些国家的对华经济依存度却不降反升。分析师在报告中指出,“这种趋势反映出了最原始的经济力量,因而宣称要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印太经济框架’能否给现状带来影响还是未知数。”

  以韩国为例,2023年以来,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据韩国贸易协会3月28日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1月韩国对华贸易收支出现39.33亿美元逆差,中国成为1月份韩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对华贸易收支逆差呈现常态化趋势。对华贸易逆差最大的品目是精密化工原料(-18.49亿美元),其后依次是干电池、蓄电池、电脑、工业电子设备等。

  “印太经济框架”14个成员国中包含7个东盟成员国,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2004年的1000多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9753.4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4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3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1月至12月,我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额为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5.5%。其中,越南为东盟国家中与中国贸易往来最为密切的国家。2022年,中国与越南贸易额达1.57万亿元,增长5.6%,中国对越出口额9812亿元,增长10.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许多亚太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重要节点。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23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亚太地区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中国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4.2%。中国还贡献了亚太地区37.6%的货物贸易增长和44.6%的服务贸易增长。

  美国谋求继续成为亚洲主导力量

  尽管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想借“印太经济框架”实现贸易多边化的目标难度较大,但美国一刻也没停止整合印太经济体力量谋求继续成为亚洲主导力量的行动。

  按照美国的设想,“印太经济框架”包括四个支柱:一是在数字贸易、劳工和环境等领域制订所谓公平、高标准和有约束力的规则;二是提高芯片、大容量电池、医疗产品、关键矿物等重要产业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三是推动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脱碳和绿色技术发展;四是税收和反腐败。然而,事实却是成立一年多来,“印太经济框架”将焦点放在开发核心原料和构筑替代供应网等降低对华依赖度上。日本共同社评论称,美国有意借此制衡中国。美国视此为“恢复在亚太经济领导地位的转折点”,力争强化影响力。

  值得关注的是,“印太经济框架”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中的中国、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四国排除在外。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ASEAN Focus》杂志指出,将这四个国家排除在外,可能会让人觉得“印太经济框架”是一个“反华”俱乐部。对该地区而言,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印太经济框架”加剧了中美在印太地区的竞争。对东盟而言,将使东盟一直试图通过其“东盟”和“东盟+”倡议实现的标准和规则趋同复杂化。它也有可能把东盟分裂成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发布的《东南亚态势报告:2023》显示,在该机构今年2月发起的一项调查中,印度尼西亚(45.2%)、越南(43.4%)和马来西亚(42.0%)的受访者均认为,“印太经济框架”标志着美国在该地区寻求更多的经济参与,只有14.1%的受访者相信该框架可以加强全球贸易治理。

  “‘印太经济框架’企图分裂亚太地区,割裂中国与地区国家经贸联系的意图十分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特邀研究员倪月菊指出,“印太经济框架”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人为制造经济“脱钩”、技术封锁、产业“断链”,扩大发展鸿沟,严重破坏了地区的稳定发展,损害了地区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近年来,美国将中国从全球供应链中排除的趋势在加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印太经济框架”对华影响初评估》报告指出,在供应链方面,美国意图拉拢更多经济盟友伙伴,通过“控链”“转链”“阻链”“强链”等措施将对华产业“紧箍咒”从“全球”向“周边”收紧,产业“排华”意图明显。

  “去中国化”几乎不可能实现

  过去5年来,美国一直在努力减少对中国电脑芯片、太阳能电池板和各种消费品进口的依赖,美国《纽约时报》指出,就在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高管想方设法切断与中国的联系之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随着中国产品通过其他国家进入美国,世界上最大的几个经济体仍然紧密相连。

  今年8月,美国哈佛商学院经济学者劳拉·阿尔法罗和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商学院副教授达文·楚共同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美国政府不断鼓吹对华“脱钩”,可结果并没让他们如愿。美国以为减少对中国进口就能降低对华依赖,可产业链经由越南和墨西哥等国再分配后,其实美国和中国的间接供应链联系仍完好无损。中国的零件和半成品运去越南和墨西哥组装一下就不是“中国制造”了,中国只是损失点组装费,成本增加还是由那些美国消费者埋单。阿尔法罗指出,美国寻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可能会产生成本效应,而且它不太可能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张茉楠指出,美国日益强化中国作为“系统性竞争对手”的定位,“去中国化”是其战略目标,“脱钩”是其重要手段。然而事实证明,美国实施“供应链遏华”战略并寻求供应链“去中国化”几乎不可能实现。

  “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多数领域占据生产主体地位《彩民之家61888.cσn如何下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3.5万亿元,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全球第一。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即便不像冷战时期美苏那样经济完全“脱钩”,仅是“去风险”的思维指导同样会导致全球贸易的“碎片化”。从经济学上讲,凡歧视必有代价。把中国的某些领域当作“风险”,而“去风险”,就是一种歧视,那就不得不承担代价,比如承受价格更高、品质更差的商品。

  新加坡副总理黄循财也表示,“一个‘碎片化’的全球经济将把世界分裂为相互竞争的区域集团。贸易、投资、思想的传播将会减少——而这些都曾是帮助我们实现经济进步的关键因素”。

  “我担心的是,言论可能会变成现实,我们可能会看到这种投资模式的转变。”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指出,“去全球化的言论正在占据上风,这加剧了政治紧张局势,进而影响了政策制定。”

  本报北京9月20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