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袁秀月 张一辰)人生有很多第一次,但养老是不得不面对的“终章”。随着中国将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是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点议题。
对照人口老龄化趋势与民众需求,中国的养老服务存在供给不足等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呈现的是“政策热、市场冷、企业难”的养老服务困境。
巩富文说,当前,居家养老是中国养老形式的主流。子女照顾仍占大部分;政府实质性地支持社会化居家政策落实不够;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不足。此外,社会资本投资的民办养老机构很多处在负债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指出,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还存在缺口。同时,养老产业运营不够规范,各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不一、参差不齐,影响服务体验和产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据官方数据,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床位数是2012年底的近2倍。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服务面临的新问题亟待破解。
全国两会期间,民进中央提出关于“完善居家养老模式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提案,建议加强对家庭照料者的政策《竞博官方网站》支持。
民进中央建议,完善推广照料假制度,根据老人的年龄及需要照料的程度,合理制定负责照料老人亲属的假期天数。在赡养老人退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家庭照料者的退税额度。同时,针对全职的家庭照料者,建议为生活困难的提供津贴,参照灵活就业人员,将长期在家照料老人的家庭照料者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就社区养老,全国人大代表、人福医药集团董事长李杰建议,依托社区整合生活照料、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商业服务、政府支持等资源,形成合力。例如,社区可结合本地条件建立或引入信誉及性价比高的家政公司、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及时的生活照料,并对服务质量进行跟踪监督。
“让老年人感受到养老服务是可感可知的。”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建议,让家门口的养老设施“可望又可及”。
白涛则建议,鼓励支持社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建议为包括保险机构在内的运营规范社会机构提供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养老设施改造、养老床位补贴力度。他还提出,强化养老机构监管,建立养老产业准入制度,对准入机构进行严格审查、持续监督,避免违法经营和低水平无序竞争。
此外,应深化养老机构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合作。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建议,将“校企合作”运用到居家养老护理的培养模式中。根据老年人需求,完善养老护理专业培训课程及老年护理专业职称评定体系,培养多层次、高素质的养老护理从业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