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李丹琳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支持不同人群养老金融需求、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夯实金融服务基础、构建长效机制等五方面提出16项重点举措,并明确了2028年和2035年养老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业内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保险业在养老金融领域持续发力,积极打造多层次“保险+养老”服务模式,成效显著。随着《指导意见》出台,保险业在中国式养老事业中的定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这也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方向和政策支持,将更好助力保险业为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贡献力量。
抢抓银发经济新机遇
《指导意见》首次明确界定了养老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具体而言,养老金融是综合运用信贷、保险、债券、股权、理财等金融工具,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养老需求,服务银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总和,包括养老金管理、银发经济融资与风险管理、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及老年群体金融权益保障等。
《指导意见》强调,发展养老金融是促进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着力点,并提出了养老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即到2028年,养老金融体系基本建立,养老金融产品和业态逐步丰富,养老金融意识普遍形成,养老金融供给水平有效提升,人民福祉得到有效增进。到2035年,各类养老金融政策效果充分显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养老资金投资管理更加成熟稳健,基本实现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是首个关于养老金融发展的‘规划图’。在此之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刚刚宣布全国推行,这凸显出我国布局养老事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压力已刻不容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比已达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人,占13.5%;另一方面,养老金面临的压力也亟须纾解。从2023年养老金调剂情况来看,收不抵支的省份已有14个,包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等。
“《指导意见》的出台亦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外经贸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当前传统养老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积极布局银发经济有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指导意见》试图从宏观视角去构建养老金融体系,五个方面16条重点举措全面概括了当前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重点方向,包括产品创新、服务优化、风险管理等,进一步明确了保险行业在养老事业中的定位和作用,这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方向和政策支持。
养老内涵更加多维化
“积极应对养老基金紧张、养老形势严峻的现状,需要不断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政府保基本,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这也是中国式养老事业的最大特色。”人民健康运营总监孔迎红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指导意见》中有关要求和保险业近年来在养老事业中的探索实践,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再比如,《指导意见》提到“支持保险公司在坚守职能定位、依法依规、风险可控、财务可持续的前提下,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参与养老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据统计,截至目前,保险机构针对我国“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已作出大量卓有成效的差异化探索。以“重资产”典型代表“泰康之家”为例,该项目是泰康保险养老、护理、康复实体建设运营和创新服务的主要载体,旗下项目均为自建自营,可为老年人提供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等一站式养老服务。数据显示,泰康养老社区已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布局,可提供超5.6万个养老单元,医疗床位近4300张,20个养老社区已投入运营,在住居民超过1.3万人。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指导意见》明确透露出了一个观念转变,即养老的概念更加多维化,内涵更为广泛。发展养老事业不再仅仅是丰富养老产品,更将相关服务如健康、居家医疗、康复护理等均纳入了保障体系范围之内,从制度的转变来说,更为科学、全面。”孔迎红表示,比如,《指导意见》第九条,进一步推进商业保险年金产品创新。其中明确提到,鼓励保险机构统筹保险产品与健康、养老服务,将老年人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医疗巡诊、家庭病床、居家医疗、康复、护理等纳入保障范围,扎实推进人寿保险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探索提供“医、护、康、养、居”一体化的养老金融综合解决方案。
“这实际上也为健康险公司参与养老事业提供了一个政策依据,有助于全面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应对养老变局。”孔迎红说。
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全国居民养老的基本保障问题。换言之,先要做大蛋糕,满足需求,这就需要完善一二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院长王绪瑾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来看,我国养老“第三支柱”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
从当前三支柱覆盖范围来看,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超10亿人;第二支柱即职业养老金覆盖人数已超7000万人;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其他个人商业金融养老服务。与第一、第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仍处于起步阶段,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超6000万。
12月1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将从36个城市试点推广到全国。“要运用好此次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行带来的新机遇,降低基本养老的压力。”王绪瑾如是说。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程度深”的现实,保险行业还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中国保险学会智库专家库专家吕伟认为,除了保险业服务养老第三支柱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发展动力趋缓外,还包括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制度和人才配套设施不足,养老社区盈利难,养老产品资产配置难度较大、收益率不稳定等问题。
二是发挥跨周期资产配置专业能力,持续为养老资金管理贡献力量。保险公司在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绝对收益获取能力、另类产品创设能力上都具有比较优势,长期资金的管理理念和均衡的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也契合养老资金的管理需求,应持续为一二三支柱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管理积极贡献力量。
三是发挥长期资金优势,积极布局养老服务。保险机构进入养老产业、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有利于帮客户提前锁定优质康养资源,探索从养老金给付向养老服务给付转变,也有利于险企资产负债管理,将养老产业的长周期与保险资金投资的长期性有效匹配。
“康养是一个需要秉持长期主义的产业,需要沉下心,在客群定位、运营能力、人才建《牛八体育》设三方面构建核心能力。”赵永刚说。
责任编辑: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