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贵阳2月22日电 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中国天眼”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
——专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党委委员、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姜鹏
作者 张伟 袁超 蒲文思 简贤楠
作为“大国重器”,“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抬眸所及,便是亿万光年以外的宇宙空间。“中国天眼”取得了哪些系列重要进展?
中新社“两会·面对面”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党委委员、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姜鹏,对此进行权威解读。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您这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重点关注的内容?又带着哪些意见和建议与代表、委员们进行交流探讨?
姜鹏:因为一直在一线工作,所以更能体会一线工作的环境、感受的变化。我更关注科技领域方面,看国家是否出台针对一线科研人员的方针政策。一线是产生科研价值的最前沿阵地,所以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有意愿留在一线工作。我收集到的建议主要围绕着FAST及一些地方建设发展、科技发展方面的情况。
中新社记者:FAST取得系列重要进展主要有哪些?
姜鹏:FAST取得的科学成果包括在中性氢研究、恒星演化过程中磁场作用研究以及发现最大的中性氢气体结构,2022年对快速射电暴在密近磁场的特性进行了观测和分析。这些都是非常有科学价值的,尤其是快速射电暴的起源,恒星的演化过程等发现。FAST是世界领先的,特别是在灵敏度方面。但在国际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国外的射电望远镜阵列都提出概念并加紧建设。FAST面临的处境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也要考虑方案让FAST性能保持国际领先的能力,在国际同类设备中保持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要保有危机意识,才能让它的辉煌延续。
中新社记者:新的一年有哪些科研计划?
姜鹏:首先要持续提升FAST的性能。视场覆盖范围方面,需要在接收机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这已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正在努力攻关,希望在几年内有所突破。
单口径望远镜在分辨能力上有局限性,所以阵列望远镜的推进,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找一个性价比极高、又具备优良性能的阵列方案。预计2023年或者2024年会启动先导阵列的一些试验,验证先导阵列方案的可行性,包括做一些技术储备,成像能力、综合口径成像测试等等。
中新社记者:FAST面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处境,国际天文设备建设也在“你争我赶”的进展中,这也涉及到国际交流与合作《日博注册在线》。请介绍一下“中国天眼”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进展。下一步又是如何打算的?
姜鹏:天文学现在进入了多波段多信使的阶段。往往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需要不同的望远镜,甚至不同的波段、不同的信使,有可能是引力波、有可能是电磁波对它进行观测,才可能得到全面的分析结果。FAST的一些成果和重大突破,也需要国外的阵列望远镜做一些配合,甚至光学望远镜做一些后随的观测。
2021年起,“中国天眼”就对国际开放,每年大概有10%的观测时间是支持国外同行们利用FAST开展科学研究。希望能汲取国外科研工作者同行的智慧,让FAST发挥更大的效能,让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更深一层。我们也要保持着竞争意识,进一步提升FAST的性能,保持它在国际同类设备中的核心竞争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