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3月2日电 题:莫华伦:在文化互补中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范思忆
香港歌唱家莫华伦将首次作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全国两会。近日接受中新社“两会·面对面”专访时,他讲述了如何传播中国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的看法和建议。
中新社记者:今年的全国两会,您最关注的话题是什么?
莫华伦:我最关注的还是文化方面。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我想在这方面多提建议。
前两天我呈交了一个提案,是关于如何深化港澳台文化交流。香港作为一个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怎样把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可以加强,包括打造中国文化品牌,加强青少年对国家的认识等。
在这方面我有很多经验,作为中国三大男高音,我们在全世界演出过百场,每次在国外演出,上半场节目唱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外国名曲,下半场则唱中国民歌。因为古典音乐毕竟是一种国际文化,来源于欧洲,我们先把他们的文化掌握好,再宣传自己的文化,这样他们的认同度(会更高),也会更加接受,如果全部唱中文歌,他们听不懂,那(文化推广的)效果便没达到。我们在这方面非常成功,几乎到每一个地方都非常受欢迎。
两个星期前,我在巴黎演出,返场的时候唱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全场有一半法国人,一半是华人,华人都跟我一起唱,有些人还站起来唱,这就是文化。当时那些法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当然也要有高水平的文化演出,对象不光是当地华人,也要让当地人融入进来,了解一下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一点。
中新社记者:我们知道您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也非常传奇。您出生在北京,成长在香港,去美国念书,又在欧洲登上舞台,有很多人认为您是“国际人”,您自己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
莫华伦:“国际人”只是表面,心是中国心,永远是中国人。我很荣幸能出生在北京,虽然我们家族都是广东人,祖籍珠海,但我是北京人,又是香港人,在北京说北京话,在香港说广东话,很融洽。
现在香港回归已经25年,在这25年里,我看到了香港的变化。但是香港作为一个特区,在国际上的认知度还远远不够,我现在出去演出也变成一名“外交官”,要解释什么是香港特区。很多外国人以为香港回归了就跟内地一样,来香港要签证等等,我说你们欧盟(国家)来香港是不需要签证的,因为香港特区有自己的基本法,还有自己的特区护照。这些基本上99%的外国人都不知道,所以我觉得特区政府要在全世界宣传好香港特区,通过增强他们对香港的认知,把香港和国家的文化带到全世界去。
香港在全世界有很多经贸办公室,我希望这些办公室,除了推动有关经济发展,在文化方面也要加强宣传。中国有50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我们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宣传到全世界去,这是很值得思考、很值得做的。这种情况也要有经济的支撑,我建议在资金方面,特区政府大力支持,财团也要大力支持,这样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
中新社记者: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您看来,香港在这方面具备哪些优势?又有哪些不足?我们要如何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莫华伦:不足是对中国文化的宣传远远不够,优势是香港有“一国两制”的制度,资金(流通)、国际自由度很大,加上香港的税收全世界最低。
在这种优越的经济条件下,我觉得特区政府可以在文化方面再加把力,把真正的中国文化、古典文化,好好发挥一下。比如香港歌剧院创立20周年了,我是创办人也是艺术总监,香港歌剧院排演了很多经典歌剧。香港是国际大都市,经典歌剧的演出,是国际大都市最起码的标志。《至尊彩app》有了经济,文化一定要跟上去,除了自己本土文化以外,国际文化也要跟得上。
中新社记者:2003年您牵头创立了香港歌剧院,发展到今天已经将近20年,请您分享这些年香港歌剧院在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莫华伦:我们的初衷是想把歌剧在香港普及一下。香港流行音乐是很发达的,但是古典音乐远远缺乏推广。香港歌剧院到现在排演了几十部经典的歌剧,像《茶花女》《卡门》《阿依达》《图兰朵》等,我们还成立了青年艺术家培训计划,培养了20多位香港年轻艺术家。平时我们也会去学校巡演,介绍歌剧文化,这对香港的社会、对年轻一代非常有帮助。除了经典歌剧,我们也会创作原创歌剧,比如《中山·逸仙》,还把国家大剧院的歌剧《赵氏孤儿》搬来香港演出。
中新社记者:歌剧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西方舞台艺术,您认为如何让东方的观众更好地理解这种西方艺术?又如何通过这种被西方观众熟知的艺术形式,向他们传播中国文化和讲述中国故事?
莫华伦:为什么要发展歌剧、普及歌剧文化?因为这是国际认知的文化,所以我们也要跟得上。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成为歌剧迷,只是这辈子进去歌剧院看过一次也好。
歌剧是很巧妙、很有意思的文化艺术,在一个正规的歌剧院或者剧院里,我们是不用麦克风的,乐队和歌声都没有用麦克风,(观众)听的是原汁原味。歌剧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现在还是那么受欢迎,一直传承下去。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多新的表演场所,内地有超过百间新的、世界一流的剧院,可以多演一些歌剧。除了国外经典的歌剧,内地每年都有二三十部的原创歌剧,写作是经典歌剧手法,但唱的是中文,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这些歌剧排演好了,就可以出国演出。比如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骆驼祥子》就去了国外演出,唱的是中文,配上意大利文等字幕翻译,到意大利、德国等国家演出,这是非常好的路子——把经典的、高水平的原唱歌剧带到国外去,就可以形成文化互补。
中新社记者:从享誉世界的艺术家,到现在的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在您看来,这两个身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您这些年在世界各地的工作经验,对履职尽责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哪些地方可以互相借鉴?
2022年6月3日,美国最终确定2021年和2022年 ⛷的可再生燃料掺混义务量(RFS),分别为188.4亿加仑和206.3亿加仑,并将追溯削减2020年生物燃料混合配额至171.3亿加仑。具体来看2022年的RVO任务量,生物质柴油(D4)是27.6亿加仑(约等于41.4亿D6 RIN),纤维 ❎素燃料(D3)6.3亿RIN,高级生物燃料(D5)56.3亿RIN,可再生燃料总量折乙醇当量为206.3亿加仑 ⛽。此外,EPA 将在2022年实施2.5亿加仑(乙醇当量)的补充授权。 ❣目前,2022年1-10月D3 RIN的生成总量是4.9亿,D4 RIN生成总量是46.2亿,D5 RIN生成总量是2.58亿,D6 RIN的生成总量是120.6亿,累计同比增速分 ♉别为18%、20.8%、32.2%、3% // ☹。按照目前的增速,年 ➣底可D3、D4、D5、D6 RIN的生成总量大概为6.7亿、58亿、3.2亿、153亿。由此推算,2022年大体可生成可 ⛅再至尊彩app生燃料总量220亿RIN 。此外,2022年1-8月混和生 ⛳物柴油的净进口10亿加仑,按照2022年1-8约累计进口13.6%的增速和58%的出口增速算,2022年全年的生物质柴油 ♏净进口量约为5亿加仑 ☽,大改可生成8亿RIN。那么,2022年 ☻可完成RVO任务量大概为230亿加仑,完全可以满足RFS要求 标准。
我想在此重申,这个功能是对网之易此前公告中所提及的 ☺“封存”的额外补充。我们预期与新的合作伙伴的国服过渡交接工作 ♑将顺利进行 ➡。同时通过这个功能,大家也将能够把自己的游戏历史掌 ➨握在自己手中。
本报记者 哀牢 【编辑:胡汉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