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科普一下卡塔尔怎么投注

发布时间:2024-12-05 11:22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2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广角观黔景:五边五面看贵州乡村振兴》的报道。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五年来,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的贵州发生历史性巨变,1149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今,贵州正大踏步迈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

  脱贫后的贵州,正在铺开一幅怎样的乡村振兴图景?记者试图跳出“身处贵州看贵州”的“包围圈”,运用“跳出贵州看贵州”的“广角”,深入贵州与四川、云南、湖南、重庆、广西5省区市交界处的农村地区,立足5个边界的“空间维度”,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的“路径维度”,以期更加真实客观、全面立体观察云贵高原一个欠发达省份的乡村变迁。

  贵州边界的一些地方,更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以记者经常深入采访、此次深入调研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10年前,从省会贵阳坐班车到沿河县城需要一天时间。再以记者此次深入调研的赤水市为例,这里被称为“贵州的世外桃源”,过去不通高速路,从贵阳前往也要坐一天班车。一个在东,一个在北,沿河和赤水,都曾是贫困县。

  不过从现今发展来看,这些曾经“边沿”的地方正在逐步变为发展“前《卡塔尔怎么投注》沿”。

  贵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部通硬化路,贵阳成为全国重要高铁枢纽,通航机场实现市(州)全覆盖,乌江水运全线复航……交通的历史性跨越,助推了“黔货出山”,迎来了内陆开放,提升了发展格局。

  透过对边界村寨的深入走访和调查研究,我们看到曾经的“差生”正不断变为“优等生”。这次到贵州海拔最高、人口最多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走访调研,当地干部群众很有底气地喊出“我们现在不是贵州最穷的县”,边界区域的一些村民,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7万元,过上了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

  绘就新蓝图,扬帆再起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期待这些奋起直追的贵州边界村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再唱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田野欢歌。

  旅游饭吃得更香了

  徐荣建打造的蛮降农耕旅游景区,横跨了贵州和广西。一边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小七孔镇,另一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芒场镇。天空之镜、文创小镇、民宿、高空玻璃桥,自2020年开建以来,景区内容逐步丰富。

  徐荣建是土生土长的荔波人,他打造的景区距离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小七孔直线距离大约1.6千米。这里山峦起伏、奇峰林立、飞泉吊瀑。由小七孔辐射带动,徐荣建对蛮降景区的未来充满期待。

  荔波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超过71%,其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域占全县面积三分之一。南丹同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白裤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

  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生态禀赋,荔波县与南丹县联手打造黔桂跨省(区)旅游大联盟。2021年11月,南丹县与荔波县签订跨省(区)旅游合作协议,双方开展互免景区门票惠民活动,从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两县居民凭身份证到对方所有A级景区均享受免门票优惠政策。

  交界互动密切,村民受益良多。南丹县芒场镇蛮降村有2200多人,布依族村民莫凤魁在家带孩子之余,就到荔波县小七孔镇一家特色餐厅做临时工,一天大约工作六个小时,日结工资100元,骑电瓶车就可以上下班。她期待南丹和荔波之间的旅游合作能够更进一步,让各种产业都红红火火,两边的妇女就可以有更多灵活就业机会。

  小七孔镇新街村距离小七孔景区800米,全村1833人中劳动力有1185人,从事旅游业的就有839人,占比高达70.8%。村支书何国芳说,新街村过去是深度贫困村,不通水、不通电,如今依托良好生态,通过打造精品民宿,村民的“旅游饭”越吃越香。

  新街村46岁的布依族村民梁治敏,利用自己的独栋小楼经营了精品民宿。自2020年4月开业以来,旺季的时候10间客房几乎天天满房。他说,湖南、广西、重庆、四川、湖北的游客比较多,有的一来就要住上十天半月。他们在荔波小七孔感受到了生态宜居,“新鲜空气呼吸起来似乎是甜的,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一觉到天明;同样是青菜,这里白水煮菜,都能比平时多吃一碗米饭。”梁治敏说,很多游客都有这种感受。

  现在,新街村是远近闻名的“康养民宿旅游村”,211户脱贫户过上“家家有新房有轿车有旅游收入”的小康生活。过去,由于家庭收入微薄,梁治敏一家四口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吃穿不愁,家里有楼,进出有车,花销管够”。村支书何国芳和几名村干部算了一笔账,今年暑假,村里每天晚上有大约2000人入住消费,营业收入大约40万元。

  优良生态正不断释放红利。蛮降农耕旅游景区吸纳周边村民就业,最多时有40多名员工。2021年,景区的门票收入有200万元,而村民卖小吃就收入达600万元。两省区交界处的新街村、蛮降村、绿林村的各族村民,都期待2023年贵南高铁如期建成通车,到那时,“游客高铁来逛,村民日子更旺”!

  新乡风有里又有面

  83岁的土家族村民冯兴然有些耳背,但对村里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一些事,他心里明明白白。

  “过去,村里有老人过世,操办十天半个月酒席是常事,20天的也有!白天三顿加宵夜,附近几个村寨的人都来,一两百人聚起来吃饭,办事的家庭怎么负担得起!”冯兴然不停摇头,显然很反对。

  而现在,关于村里白事的“办法”,他话锋一转,“不超5天,办事的主人家也不像以前费心费时费钱,亲朋好友也少费周折,那当然好啊!”

  冯兴然生活的地方是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下坝村,村民绝大多数是土家族。薄养厚葬、大操大办、豪华彩礼,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打造豪华墓、活人墓,下坝村曾经的陈规陋习让人感觉“风气很不好”。

  “现在就是要培养新风尚,不仅要人居环境的‘面子’,还要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的‘里子’。”后坪乡党委副书记冯立科说。特别是移风易俗,通过定规矩、开会讲、上门传、广播喊等方式,在村民心中树立民风淳朴、家风和气、村风清朗、乡风文明的理念。

  下坝村党支部书记田飞介绍,现在村里有专门的规定,哪些酒席可以办,办多少天,走什么流程,这些规矩家家知晓、户户遵守。

  谈起村里红白事操办的变化,65岁的土家族村民田维贡很有感触。“过去遇到这些事,男劳力白天夜晚熬,现在大家都感觉松了一头!”田维贡话音未落,他的妻子接过话茬,“熬时间是一回事,关键还要到处借钱。烟花爆竹堆成山,锣鼓乐队七八支,人情负担重得很!”

  在后坪乡斯毛坝村,谈及这些旧事,村民田井双话匣就打开了。“以前真是二三十岁就开始‘培养’办席经验。”她说,第一天远近亲邻来帮忙,第二天吃“正酒”,有的第三天还要复宴,相当于再吃一天,每年光吃酒席的花销就是一大笔。现在好了,除了老人去世、男婚女嫁,其余酒席一律不办了,“白事不再难上加难,喜事真正喜上有喜”。

  在沿河土家山乡,推进移风易俗、培育乡风文明已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

  后坪乡与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朗溪乡毗邻,日常往来频繁。朗溪乡一些村民也感觉到,变化在县与县、村与村之间互相影响,你来我往之间,争相学习好风气,谁也不甘落后。

  为了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后坪乡除了修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休闲健身场所等之外,还与乡镇学校联动,让有美术特长的教师,把村民的房屋墙面作为文化阵地进行打造。在斯毛坝村,随处可见村民房屋两侧的墙面上描绘有各种各样的彩色画,有的是大字标语,有的是乡村美景,有的是人物对话场景。特别是乡村公路沿线的房屋,基本上都覆盖了彩色画。

  观念转变,风气就变了。欣然可见,现在有一样村民不简办、不缓办、更不停办的,那就是娃娃读书的事。“去吃酒席的,现在一家只有一个;去城里陪娃娃读书的,可能一家有两三个咯!”田井双一句话,形象又实在。

  协作会变了“三省坡”

  三省坡,顾名思义,三省区交界处的高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垒寨村,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镇上岩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干冲村,三个村土地相连、乡音相近、人文相亲。

  今天的三省区边界,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村民团结友善、民风淳朴,互通婚姻、商贸频繁。然而,时间回溯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湘桂黔边界的社会治安形势并不乐观。那时候,农村家庭耕牛多,偷牛盗马案件多。三省区交界,导致破案难、抓人难、退赃难,给流窜作案、异地销赃留下空间。

  萧林于1980年进入黎平县公安局工作,现已退休。他说,过去因为边界之间山林、土地纠纷频发,久而久之,村与村、镇与镇形成一种对抗心理。

  比如很简单的盗窃案,贵州的耕牛被盗出了省。他们跨省办案,即便侦破了案件,但想把人抓捕回来就挺难,把被盗耕牛退还失主更难。

  湘桂黔三省区决定加强情报互通、作战协同。1986年,由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公安局牵头,三省区边界19个县(市)公安局参加,在靖州召开了第一次“湘桂黔接边县市刑侦工作信息交流会”。

  1989年在通道县公安局召开的会议决定,“湘桂黔接边县市刑侦工作信息交流会”更名为“湘桂黔边区刑侦工作协作会”,强调刑侦的全面协作。

  有了合作机制,办案效率不言自明。协查线索、协捕犯罪嫌疑人、协助取证、情报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面对信息技术不发达、打击手段较单一的现实,“湘桂黔边区刑侦工作协作会”为刑事犯罪织下天罗地网。

  应看到,“湘桂黔边区刑侦工作协作会”是伴随严峻的边界治安形势、落后的打击犯罪手段而生,也必将随着社会治理更加有效、打击犯罪手段更加丰富而逐步淡出视野。

  黎平县洪州镇派出所所长杨勇介绍,洪州社会治安形势逐步向好有目共睹。城市有“天网工程”,农村有“雪亮工程”,情报、刑侦、技侦、图侦等多种手段合成,丰富了打击犯罪、侦破案件的手段。

  黔东南州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负责人龙再敏认为,对于传统案件而言,“湘桂黔边区刑侦工作协作会”依然可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力量、加速破案;对于电信诈骗之类的新型案件,协作会也还可以发挥情报信息共享的作用,“老把式”仍能施展“新拳脚”。

  红火果点燃红火梦

  37岁的张帮丽开着三轮车,拉上满满一车青草,在乡村公路上跑得又稳又快。她家养着9头牛,一年养牛收益三四万元不成问题,她干得很起劲。

  村里发展苹果产业,每年6亩土地流转后租金就有7440元。秋天,苹果丰收,张帮丽还能去苹果种植基地采摘苹果,一天挣100元很轻松,时间安排也很灵活,来去自由。

  张帮丽的家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镇上寨村,和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卡子村毗邻。村干部和张帮丽一起向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土地租金7400多元,养牛收入三四万元,张帮丽的丈夫外出务工挣四五万元,一年下来挣八万元不成问题。

  上寨村村委会副主任董荣平接过话茬:“等一下,还有账没给你算进来,平时在苹果种植基地打零工,也还有些嘛!”现场一番算账的讨论,让大家开怀大笑起来。

  赵声健是村里苹果种植基地的负责人,通过几年和务工村民的接触,他直观感受到村里人的生活一年好过一年。

  一年下来,赵声健付给当地村民的务工工资在100万元以上,553亩的苹果基地解决了不少临时就业。“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来基地务工一天挣七八十块钱,加上青壮年劳动力出门挣钱,家家户户日子好过起来。”他说。

  董荣平补充道,拿张帮丽家来说,4个孩子读书,一年下来大概要花3万元,她现在负担得起。要是在以前,肯定是背债。

  威宁县位于贵州与云南接壤处。在威宁,人们的红火日子,相当一部分靠的就是红火的产业:一个是苹果,全县21万余亩,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还有一个是火腿,在城乡随处可见的老牌产业。

  威宁县牛棚镇,一个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万元的乡镇,2.2万亩苹果成为村民小康生活的“红火力量”。

  “要说生活,肯定是比以前好过,过去我在广东福建修隧道,一年下来真是苦。”牛棚镇水源村51岁村民白华说。从2018年开始,他就在当地一家苹果合作社当长期工人,一年大约10个月在合作社上班,纯收入3万元工资。

  合作社负责人曹杰说,附近几个村都有村民来基地干活,苹果园有9名固定工人,临时工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四五十人。他对做工的老乡们说,只要大家勤快,哪怕自己少挣一点,也要确保大家每年务工收入稳得住。

  火腿在威宁是个古老的产业,也是现在远近闻名的乡土品牌。

  “去年加工了五六十吨,今年人手不够,只有七八吨,浙江、湖南、云南,到处都来买我们的火腿。”水源村村民岳加英说。她的祖上几代人都加工火腿,手艺在当地很有水平。

  久而久之,信誉建立起来,威宁火腿被更多人端上餐桌。现在,城乡大小企业、作坊,不会为销路发愁。

  岳加英的哥哥岳桥华,加工火腿二三十年。他说,过去最多的时候一年卖出七八十吨,纯收入三五十万元不成问题。

  竹梦人架起跨河桥

  上下班高峰时,赤水河上的切角垭大桥,汽车、摩托车、电瓶车,前前后后紧跟着,真有点“摩肩接踵”的样子。不熟悉的人们还以为是一河穿城过、划为东西城。而实际上,是一条河隔开两个省,贵州赤水与四川泸州两市在此处依省界接壤。

  除了人文相通、山水相连,赤水市大力发展的竹产业,也让两地走得越来越近。

  位于黔川两省交界处的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除了小青瓦、坡面顶、白粉墙式的黔北民居,以及以芦笙舞、苗绣、蜡染为代表的苗族文化元素,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竹海了。

  “家家户户都有竹,大人细娃都爱竹。”民族村苗族村民熊文桂说。她家有20多亩竹林,在村里算是面积较小的。当地竹农采伐符合标准的竹子后,以竹原料的形式卖到造纸厂、竹制品加工厂,每吨有480元的收入。如果采伐适度、去大留小,那么竹林产量很可观,每亩一年可产1吨竹原料。

  大同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森林覆盖率高达84%,竹林面积大约12万亩,目前有11个竹加工厂。据林业部门统计数据,目前赤水市有224万亩林地,其中竹林132.8万亩,竹农17万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6万元。大同镇天桥村村民黄恩贵,是竹子种植大户。他有110亩竹林,去年卖出110多吨原材料,平均每吨可卖到500元。

  大同镇大同社区有2700亩竹林,面积不算大。这里的青壮年劳力揽活挣钱,大多也和竹子有关。48岁的廖学勤,一年有6个月从事竹子采伐工作。自家竹林年产量不大,他选择出门采伐,和老乡组成伐竹队承包大竹林,一个月也能收入四五千元。

  “赤水竹编”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同镇民族村的“90后”苗族村民杨昌芹是非遗传承人。采伐的竹子,在她和当地妇女的巧手下,经过刮青、破竹、拉丝等多道工序,成了美观实用的竹编制品。她的公司目前有固定工人二三十名,其中80%是留守妇女。随着电商发展,竹编制品逐步“触网”,带动300多名村民在家中实现“来料加工”。

  2018年,年产3万吨成品纸的贵州竹运公司,选择从成都到赤水发展,看好的就是这里的前景。一来,当地在发展资金和生产厂房方面提供便利;二来,当地的原材料产量足、品质高。

  优质企业在赤水做大做强后,辐射拉动周边省份的上游产业发展。赤天化纸业公司每年需要140万吨原材料,赤水本地可以提供80万吨,其余60万吨从四川取得,带动了四川竹农增收。该公司目前年产值20亿元,解决八九百人就业,带动近20万竹农致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