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职校很特别,这是一所成立于2005年的职业学校。那时,中等职业教育还不免费,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失学在家,或因家庭变故致贫主动放弃继续求学,还有的因为大城市的户籍政策,无法进入公办教育体系。
姚莉和一群同道者创办了这所全免费的中职学校,她曾任一家国有纸张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也曾创办过物业公司。当时,她看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同时企业又招不到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正是看到了这种“不匹配”,她和几位企业家出资开始公益创业,并成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资助定点学校。
这是一所全免费学校,不仅学费全免,在学习期间的住宿、伙食均免,实实在在做慈善;说是创业,办一所全新的学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况且育人是天下最难的事。
18年后,当姚莉回首办学历程时,她说:“职业教育是普通人的教育,而非精英教育,职业教育所承载的育人责任重大。”
接受普通,培养“整个的人”
几乎像所有的办学者一样,一开始,百年职校也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教学的目标,老师们拼尽全力让孩子们多学一些,然后帮助他们就业,从而让他们的家庭脱离贫困。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第一学年结束后,老师们把学生送到实习单位,自己也沉浸在“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成就感中,但很快就出现了新情况:有的学生不喜欢实习,有的学生甚至放弃实习,导致新的辍学发生,这让老师们感觉遭到当头一棒!
经过反思,姚莉和同事意识到,虽然提出了“教育照亮人生 技能立足社会”的校训,但实际上是把发力点放在了技能立足上。“一部分学生放弃实习的事实告诉我们,当他们对整个人生没有方向时,一旦离开学校遇到不同的环境就没支撑的力量,仅仅靠在学校学习的技能,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
于是,姚莉从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当中寻找方向,培养“身体健康、明辨是非、经济独立”的人,陶先生称这样的人是“整个的人”。
姚莉下定决心,明确提出把培养“普通人”作为目标。刚提出这个设想时,她很忐忑,因为社会高速发展,成功和财富似乎已成为全民目标,“做普通人”显得不合时宜。但没想到,老师和家长们非常接受这个定位。
百年职校第一个报名的学生叫王林,他因为母亲生病放弃了上重点高中,后来接受了职业教育,他一直非常出色,接着读了本科,在北京成家买房;来自贫困山区的羌族女孩马龙英,刚入校时觉得未来没希望,不与别人交流,老师发现她唱歌很好,由此让她获得自信站上舞台并融入学校,她毕业后选择了养老服务行业,考上高职后,依旧喜欢的是养老专业;来自大凉山的吉子曲布,刚入校时普通话说不好,但他进步非常快,毕业后返回大凉山,现在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主持人、少儿语言表演专业培训师……
最近,姚莉出了一本书,书名就是《做幸福的普通人》,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个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从而走上一条条自我成长之路的故事。
“扫除力”课,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走进百年职校,清爽整洁明快,功能齐全,这是给人的直观印象。这里的学生彬彬有礼,周到热情,不大的校区里,到处都有学生在自我服务,不管是宿舍,还是教学区域,都由学生承担高《亚博yabovip118》标准的清洁工作。
开始办学时,教师团队每周开会讨论的都是如何给学生辅导,焦虑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不好,他们像很多父母一样,恨不得替学生把课余的事情都安排好,让他们专心学习。
姚莉觉察出这样做会有问题。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让她发现一个共性:职业生涯上的进步,不单单靠学历和知识,往往是靠对日常工作细节的认知和勤奋才能获得同事、领导和客户的信任,这些恰恰来源于日复一日习惯的养成。
从培养习惯入手,这是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是如何去做是一个难点。“实践证明,德育不能只讲大道理,即便讲得再明白,如果不能把大道理落实到日常行为上,只会把道理忘了,或者说一套做一套。”
因此,百年职校提出办“最干净的学校”,并逐步发展成一门课程——“扫除力”,这门课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当然,这不仅仅是打扫卫生,而是承担责任,参与学校的管理。
毕业生刘青林到了实习岗位,那里的环境和学校不一样,他还是按照在学校养成的习惯,早起打扫卫生、整理床铺、收拾房间,自己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但没多久整个宿舍的同事都跟他一起做,因此他在团队里树立起了威信。后来他参了军,据说在部队非常适应。
来自河南焦作的赵艺敏从小到大成绩很好,因父亲残疾家里经济压力大,懂事的她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来到郑州百年职校幼儿保育班。她在学校很出色,竞选学生会干部,还到老年公寓当义工。
现在,她已经是一所幼儿园的骨干教师,还是郑州百年职校幼教专业的兼职老师。她觉得很多好的习惯都是在学校养成的:高标准的保洁,让她在工作中注意孩子们的清洁卫生;参加社团,在工作中敢于沟通,学会时间管理。
多元化课程,让学生发现“不同的自己”
虽然学校规模都不大,但是学校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有针对企业行业的专业课,还有艺术、体育课程。
2018年,负责体育课的老师张力发起了游泳项目,因为他认为游泳是最实用的体育技能,学会了游泳,不仅锻炼身体,关键时候还能自救救人。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公益支持下,游泳课开课了。
来自大凉山的马巫打没有想到,生活在缺水环境里,从小没见过游泳池,从百年职校毕业后竟然到国家游泳馆当了救生员,而且是个“懂电工的救生员”。
第一次下水,马巫打就觉得非常放松,没几下就把教学计划完成了。游泳馆的专业教练迅速发现了他的潜能,给他提出了新的要求——考救生员证。马巫打开心极了,本来学电工的他要把本专业学好,还要把他“最爱”的游泳学好。于是,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锻炼体能上了,毕业后到国家游泳馆当了一个懂电工的救生员,在游泳馆发挥了更多作用。
“如果没有学校多元化的课程,他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天赋,只能努力成为一名技术一般的技工。如果没有好的教练指导,他根本不知道人生还有别的路可走。”姚莉感叹,“学生一旦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向,自然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能量。”
去年入学的一个男生在学校里各项活动都很积极,就是不愿读书,一上课就想睡觉,催他交作业,他就说学不下去想回家。可是在外打工的父母一直为儿子着急,再三向老师要求不能让他退学。
老师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沟通辅导,但效果不佳。后来大家决定换个方式,送他去酒店实习一段时间,看看是否能提升他的兴趣。没想到在酒店,这个同学表现很好,很受欢迎。更让老师们高兴的是,经过实习,他发现自己的知识基础不够,主动提出回校学习。
“我们的目的不是要他一定留在学校学习,而是看能不能帮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人的成长路径真不一样。”这是姚莉的总结。
“啃老一族”的反向样本
“大眼睛谢过”是2005年夏天百年职校在北京创办时第一批报名的学生,他有一双特别的大眼睛。谢过是学空调技术的,原因是“我要挣钱,帮助父母。”如今,他已是北京一家物业公司的工程维修主管、技术骨干,带领十几个人的团队。
在北京生活工作很多年,谢过很喜欢这个城市,但在2022年春节后却向姚莉辞行,准备回老家。他的父母在外打拼几十年,已回到家乡,谢过还投资给父母开了一家小超市。但是春节前母亲生病,需要人照顾,另外,他的孩子快小学毕业,也需要他陪伴。
姚莉发现,从百年职校毕业的很多孩子会把反哺家庭当作头等大事来做。这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家长为孩子选择了合适的道路,让他们具备了资助家庭的能力。“我深信家长的朴实和宽容,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要素,既避免了家庭‘内卷’,也容易获得幸福感。”
当“啃老一族”让社会和一些年迈父母感到无奈时,百年职校的毕业生却给出了相反的样本——反哺家庭。
通过10多年的观察,姚莉感受到百年职校的家长群体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朴实。他们依据生活与生存的常识教育孩子,他们作决策的原因都非常朴素,也十分现实。他们没有给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一旦有机会他们反而能引导孩子脚踏实地地学习,并一起享受孩子进步的快乐。
这些学生不仅懂得感恩,还付诸实际行动。尽管很多是蓝领,收入并不高,但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向母校捐过款,很多学生还每年持续捐款。今年春节前,学校收到了一笔5000元的捐款,是谢过参加技能大赛获得的奖金。
作家陈建功到学校来过很多次,有一年参加百年职校的毕业典礼,他对毕业生说:“比起那些‘拼爹’的孩子,你们的父母是多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