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揭阳2月4日电 题:广东潮汕英歌舞大胆创新“圈粉”无数
中新网记者 蔡敏婕
伴随铿锵锣鼓,5岁“小时迁”率先出场,引导队伍“下山打探”,约50名“梁山好汉“随之依次出场亮相,双手执起棒槌上下左右相互击打起舞,变换队形,几分钟内展现“兴师出战”“急水渡泊”“凯旋归山”等情节……4日在广东揭阳普宁的英歌舞表演现场,气氛热烈,梁山英雄好汉的壮志豪情激荡,现场观众拍手称快。
作为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英歌舞是“年味”最浓的活动之一。从大年初一开始,就有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拜年,或沿街挨村游行表演。这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相传已有数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海内外民众喜爱。
今年春节期间,英歌舞大量“圈粉”,英歌队队员和游客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方式向海内外民众宣传,吸引不少年轻人向舞团提出学习意愿。
广东揭阳普宁南山英歌舞蹈团(简称:南山英歌队)是快板英歌的代表队伍,“申请加入的年轻人明显增多,这是一件好事。”一名南山英歌队队员称,目前该队伍以“95后”和“00后”队员为主。
4日清晨5时许,普宁某居委会的南山英歌队化妆间,50多名英歌舞表演者已开始装扮脸谱、服饰和发式。
其中,今年“火出圈”的“小时迁”扮演者陈楷铭,只有5岁大,是队里《最正规的天使投资平台》“团宠”,表演起来有板有眼。清晨化完妆后,他拿起手机观看和学习英歌舞的表演视频。
“我们是舞英歌世家,从我爷爷开始便从事英歌表演,到我儿子已经是第四代了。我现在扮演李逵。”在南山英歌队队员、陈楷铭的父亲陈恒钦看来,跳英歌舞有利于强身健体,还可以从小锻炼孩子面对大场面时的胆量,但最重要的,还是能传承英歌舞文化。“英歌舞是老一辈留下来的,我们不能遗忘,要把它传承下去。”他说。
潮汕当地乡村的孩子,自幼看到村里老一辈艺人舞英歌,耳濡目染,也自发组成小队模仿。长到十多岁时,有人因喜爱而加入到当地的英歌表演队接受专业培训,大部分一练便是十多年。
广东揭阳普宁南山英歌舞蹈团团长陈来发,从18岁开始至今从事英歌舞表演和培训近50年,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歌(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
陈来发说,英歌舞角色取材于《水浒传》梁山好汉英雄人物。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潮汕各村落英歌的服饰、脸谱、队形各有创新。例如,在南山英歌队的脸谱中,“时迁”脸谱在眼、鼻、口的着色勾形上下功夫,把蛇的形象凸显出来,人物形象更清晰可辨。
这些年来,陈来发及其团队不断推进南山英歌传承与创新,1992年完成蝶变,让英歌舞从民间广场舞走向更广的舞台。2018年起,该团队把英歌舞推进校园,把南山快板英歌舞作为特色教育项目,在校园中寻找新鲜血液进行培养,有些已成为新队员。
“非遗活化不能只靠少数的非遗传承人,还要有足够多的关注者和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一代”。陈来发看好英歌舞的未来发展,“我相信明年会出现更多的‘小时迁’,传扬‘英歌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