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锡林郭勒7月28日电 题:蒙古族搏克和搏克手:传承千年,盛夏草原上的超级明星
作者 奥蓝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草原上的那达慕会场上,“00后”巴雅斯拉正和伙伴们一起坐在场边关注赛事,并为自己的比赛做着准备。
赛场上是一场历时3天、有512名搏克手参加的搏克比赛。搏克手们上身着跤衣,裸臂、盖背,在与对手的捉、拉、推、扯、压中寻找获胜的契机。
巴雅斯拉开学后就读大学四年级了。他也是一名业余搏克手。这是他这个暑假参加的第3场搏克比赛。当日与他同场竞技的既有他的朋友,也有国家级健将。
这就是搏克的魅力:不分年龄、体重、身高和民族,两两对决,一跤定胜负。简单的规则让每个人都能轻松理解。现场看台人山人海,不少人自带小马扎围坐场边;同时,还有数千人通过直播观看。
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起源于2200年前,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传统体育竞技与娱乐共存的原生态项目,也是草原上群众基础最好的竞技之一。不仅那达慕会举办搏克比赛,牧民也会在老人过寿等场合组织搏克比赛。2006年,蒙古族搏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听说,(参赛)最多的搏克手,一个夏天能参加60多场搏克赛。”赛音吉雅是阿巴嘎旗搏克协会会长,也是古典式摔跤的国际级健将。他曾连续8次获全国级摔跤比赛冠军,还于2000年获世界军体锦标赛69公斤级冠军,也是我国历史上首位世界桑搏大师冠军。如今他选择回到草原上,一边放牧,一边当搏克手。“我们协会有100多名搏克手,大都是牧民。每到夏天,草原上牧活不忙的时候,他们到处参加比赛。”
“从古至今,搏克手就是草原上的明星。那个身段和范儿,走在人群中就是不一样的。”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是蒙古族搏克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诞生了很多优秀搏克手。当地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乌恩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自媒体平台上,搏克手也是流量担当。在抖音上,身高195cm的搏克手特木热巴特尔热度很高,有关他的比赛视频大都是爆款,数十万点赞的不在少数。网友评论也很有梗:“压迫感溢出屏幕”“全网最稀罕的大老爷们儿”“我们在乎输赢吗?我们看人就行”……
不少搏克比赛如今都会直播,这也让搏克离人们越来越近。几天前的内蒙古自治区第33届旅游那达慕上,搏克比赛全程直播。2.8万人通过锡林郭勒日报社的直播平台观看比赛。网友们的关注点不限于搏克,还有民族音乐、草原生态、旅游等方面。
职业化、半职业化选手参与,也提升了搏克的竞技水平和对抗观赏性。赛音吉雅告诉记者,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牧民搏克手“转行”柔道、传统式摔跤、中国式摔跤。体坛上,不少获得国家健将荣誉的专业运动员都是搏克手出身。
就在上周,东乌珠穆沁旗也举行了一场512人的搏克比赛。乌恩其告诉记者,不少选手都获得过国家级健将荣誉。“还有来自蒙古国、美国的选手,感觉草原上的搏克比赛越来越像国际化赛事了。”
“如果不会搏克,我不可能站上国际舞台。”赛音吉雅说,职业化对搏克赛、对牧民都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以前的搏克手即使再优秀,也’摔’不出牧区。“我的基础、技巧、比赛风格都是搏克场培养出来的。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根在草原上,搏克的根也在草原上。”
在阿巴嘎旗,官方每年冬天都会为当地的牧民搏克手们开展二至三个月的集训,聘请优秀的前辈搏克手来当教练。“冬训对于搏克手的能力素质提升特别重要,决定着来年夏天能不能拿到好成绩。”赛音吉雅说道。
“吃苦耐劳、拼搏勇敢、尊重团结、身体健康……搏克对小孩子的成长也特别好,这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近年来,草原上的儿童搏克比赛也越来越多。赛音吉雅告诉记者,搏克中蕴含着的草原文化特别迷人。“比赛前选手们要先握手,摔起来从不客气,摔完了还是好朋友。以后大家坐在一起,再回忆起搏克场上的种种,那种感觉太好了。”
阿巴嘎的搏克比赛结束后,巴雅斯拉要跟伙伴一起,“转场”约600公里,去包《诚信彩票平台》头市达茂旗参加搏克比赛。“开车去。我们不为名次,只想跟着伙伴们’搏’一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