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中心)19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由该中心研制建设的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4秒)已启动试运行。该装置采用电磁抛射的方式在地面构建微重力实验环境,即采用电磁弹射系统将实验舱垂直加速到预定速度后释放,实验舱在上抛和下落阶段为科学载荷提供微重力环境。
目前,这个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达到4秒微重力时间、十万分之一重力加速度(10μg)微重力水平、过载加速度不超过5g(5个重力加速《bet9九州》度)、实验间隔不大于10分钟的国际先进水平。与传统单程落塔、抛物线飞机等相比,该装置在实验效率、实验载荷力学强度要求、运行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电磁技术室副研究员张永康具体介绍说,在实验效率方面,传统落塔平均每天仅可以做2-3次实验,抛物线飞机每次可以飞行30架次以上,但实验准备周期约2-3个月。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可以达到每天近百次实验的频率,准备时间1-2天,极大提高科学实验的效率。
在实验载荷力学强度要求方面,传统落塔在降落回收阶段,实验舱和实验载荷要承受20g(20个重力加速度)左右的过载冲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常规科学仪器的使用。在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中,实验舱所受的电磁驱动力全程可控,无论是微重力、月球重力还是火星重力模拟实验,实验舱的回收加速度过载都可控制在3g(3个重力加速度)左右,因此常规科学仪器均可用于实验。
在运行成本方面,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采用储能和电磁驱动技术,装置运行仅消耗电能,单次实验消耗电能仅1度左右,运行成本较低,便于开展大规模科学实验。
张永康表示,充分有效的地面验证,是空间科学实验的前提和基础,而地基研究能够大幅缩短实验周期、降低实验成本、提升空间实验成功率,是天基研究的重要补充手段。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研制建设并投入试运行的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4秒),有效解决了探空火箭、失重飞机、落塔等传统地基微重力设施存在的实验成本高、准备时间长、过载较大等缺点。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透露,基于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4秒),该中心正在规划建设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20秒),力争实现微重力时间20秒、载荷500千克的国际领先指标,构建国际微/低重力实验中心,为空间科学研究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地基微/低重力研究平台,并为中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相关技术验证条件。(完)
分配制度和分配手段的完善将推动共同富裕。通常各国衡量居 ♍民收入差距使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它既可用居民收入来计算,也可 ⛶用消费支出来计算。据较为权威的数据,200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在达到最高点0.491后 ♎,bet9九州从2009年至今呈 ⛅现波动下降态势,2020年降至0.468 ♓,累计下降0.023 ✍点。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持续跃升、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社会 ⏳领域投入加大,收入分配格局得到不断改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 ⛽不同群体居民收入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趋于缩小。未来推动高质量 ⏬发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将促进共同 ♌富裕。
紫光股份收购新华三51%股权以来,伴随着新华三营收增长 ⚓,上市公司的营收与利润规模也持续增长,营收规模由约130亿元 ⌚提升至近750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5亿元增长至超20亿元。
本报记者 颜杲卿 【编辑:巴勃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