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大理1月6日电 题:云南彝族古歌“蒙化调”的保护传承之路
记者 缪超
“谜撒臆地气搭咯,咔古咔玛气搭啦,姆拉米地气搭啦……”(彝语,音译)歌词大意为:南涧巍山这个地方啊,如今处处都是大路出行方便了,这个地方也越来越美了,我这个老头想在这里多活几年。
隆冬时节,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山樱花谷,花开灿烂,满谷皆“春”。6日,民歌大观第六期——《歌满云南花满涧》云南经典民歌音乐分享会在中国新闻网播出,自学龙、何得臣、鲁国花等6名彝族青年歌手组成的“蒙化人组合”,站在樱花树下的千亩茶园之中,大声放歌彝族古歌“蒙化调”,赞美越来《豪运国际1》越美丽的彝乡。
蒙化调也叫香堂调、土俚调,是彝族古老的民间曲调,千百年来一直在澜沧江边静静流淌着。曾在南涧县文化馆、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工作的彝族艺人阿本枝在1984年参与了蒙化调的挖掘和保护,此次民歌大观上演唱的蒙化调就由他收集整理。阿本枝告诉记者,蒙化调的流行地域非常狭小,仅在澜沧江流域的大理州南涧县、巍山县以及普洱市景东县等地的一些彝族村庄中有蒙化调说唱形式。
阿本枝介绍,蒙化调历史非常久远,是用彝语叙述和歌唱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的民间叙事长诗,内容涉及民间传说故事、生产生活、伦理道德、子女教育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蒙化调说唱的时候,前面有一个人叫调子客(相当于一个队伍的指挥),他说一段,后面的人跟着唱一段。蒙化调大多是在村庄办喜事或者老人辞世办丧事的时候说唱,有喜调和忧调之分,具体唱法有两句腔、三句腔、四句腔,其中又可以分折子和对子,折子就是三句腔、两句腔一直往下说唱的,而对子则需由另外一组人来和声,其说唱方法和对歌相似。
“上世纪80年代,蒙化调就只有少数彝族老人会唱,面临失传的困境。”1984年,阿本枝参加南涧县民间音乐调查时,在无量山镇可保村找到一名蒙化调老艺人,他用文字和录音记录了老艺人口中的全部蒙化调。
但后来,这些资料在编辑出版书籍过程中遗失,直到2008年阿本枝在南涧县沙乐乡采风时发现蒙化调还在该地区有传承。于是,他再次抓住机会收集整理蒙化调,并组织彝族青年传承,陆续参加云南省、大理州新农村文艺汇演、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节目、云南省青歌赛等活动,将彝族古老蒙化调说唱的相关内容搬上舞台。
今年61岁的阿本枝已退休,但仍致力于蒙化调传承推广,且信心十足。实际上,他有过彝族传统文化推广的成功经验——南涧跳菜。阿本枝曾对南涧跳菜这项彝族民间艺术沉醉痴迷,为此热切守护和用心传承,助推这一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被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涧跳菜“代言人”。
“南涧跳菜是南涧县境内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和增加喜悦气氛跳的一种风俗礼节性舞蹈,2008年获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阿本枝告诉记者,经过多年传承发展,南涧跳菜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使之与国际国内文化娱乐业、餐饮服务业成功接轨,如今蜚声海内外,成为南涧县的一张靓丽名片,亦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谈及蒙化调的传承与推广,阿本枝认为,首先要收集整理完善蒙化调相关内容。目前,南涧县、景东县都在积极收集整理蒙化调的相关资料加以保护和传承。“只有先保护好,才能进行推广,相信蒙化调终有一天会像南涧跳菜一样,蜚声海内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