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庆11月8日电 题:“中国古典学”怎样更好走向世界?
——专访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副主任李发
中新社记者 钟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古典学”的发轫与发展吸引学界颇多关注。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古典学”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它对世界文明具有怎样的贡献?未来,它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受邀参加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副主任、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李发,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提到“古典学”,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相关研究。从学理分析,您如何理解中国古典学?如何界定其与西方古典学的关系?
李发:学界一般认为古典学是指对古希腊语、古拉丁语的研究,以及对古希腊罗马时代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特别是中国还有丰富的先秦典籍,诸如四书五经,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理应拥有自己的古典学。
从学理上探讨,“古典”一词,大概早见于汉代,在《汉书》《后汉书》《蔡中郎集》中均有身影,其义为古代的典章制度,也指古代的典籍。“中国古典学”可以定义为对先秦文化、文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制度等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关注先秦典籍的整理,析读与解读,还深入探索这些典籍所承载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文化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也有学者提出,“中国古典学”即所谓的“国学”。对此,我认为应避免中国古典学的定义失之过宽。
“中国古典学”是一个相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时期而言的断代的研究,立足于先秦,因为它是奠定古代乃至当今中国的思想与文化的根基,是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我们不主张将秦汉之后,直至近代的典籍纳入研究范畴。如果纳入,那么“中国古典学”就成了“中国学”,就成了一般所说的“国学”,对中国古代的研究将无所不包,显然与西方的“古典学”只研究其特定的时代,即古希腊和古罗马,失去了映照。
因此我主张,如果以“中国古典学”为参照,可将原有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学称为“欧洲古典学”,与世界上别的地区研究早期文明的古典学,如埃及学、亚述学等总称为“古典学”。
同时,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古典学”应该不再是某个地区古典文明研究的专名,而应该是对世界早期文明研究的通名,涉及某个地区,则可加上地区名,如“中国古典学”“欧洲古典学”“埃及古典学”“两河流域古典学”等,要说得更具体的话,“欧洲古典学”还可称“希腊古典学”“罗马古典学”。
综合来看,作为一个学术《微彩吧彩票正规吗》概念,“中国古典学”与人们熟知的来自西方的“古典学”是一个相对应的存在,虽未如西方“古典学”那样有着明确而悠久的历史界定,但其内涵与外延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却有着深厚的根基和独特的发展脉络。二者可谓交相辉映。
中新社记者:“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源远流长,作为一门学科,不仅研究资料丰富,而且理论体系成熟,研究成果丰硕。在当下,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对世界文明具有怎样的贡献?
李发:“中国古典学”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与保护,更可对中国现代社会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滋养。它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同时也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应该是“中国古典学”存在的意义。
“中国古典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与哲学思想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典学”深入挖掘并传播了儒、道、墨、法等诸家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制、中庸之道等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强化道德教育具有普遍价值;道家思想则以其对自然、无为、自由等的理解,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另一种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
二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借鉴。“中国古典学”通过对先秦时期历史的研究,总结出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为后世乃至当今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这些历史经验包括国家治理、社会变革、文化融合等方面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对于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和传播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通过对“中国古典学”的学习和研究,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增进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典学”该如何更好“走出去”?
李发:“中国古典学”要更好地走向世界,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策略。
首先是加强学术研究与国际合作,比如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联合研究项目等方式,与世界各国学者共享研究成果,提升“中国古典学”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是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利用文化展览、艺术表演、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古典学”的独特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再次需注重教育普及与人才培养,可尝试在海外开设“中国古典学”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人才,为学科建设与国际化传播提供人才支持。
最后,加大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提升传播效能。如通过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等,推动“中国古典学”资源的全球共享,使更多人能够便捷、轻松地接触、学习、了解“中国古典学”。
通过上述举措,相信“中国古典学”将更好地融入世界,为全球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贡献力量。(完)
受访者简介:
李发,文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副主任、特聘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CSSCI集刊、AMI核心集刊)常务副主编,《文明互鉴》执行主编,重庆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出版专著2部,在《历史研究》《考古学报》《文物》《文献》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22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及其余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
未来消费的核心是什么 ♉?《纲 ⛄要》对于四类消费的表述分别为:传统消费(持续提升)、服务消费 ⏱(积极发展)、新型消费(加快培育)、低碳消费(大力倡导),显 ✨然未来消费扩容的核心在于服务、新型和低碳消费。 ♏首先,传统消费领域本身体量较大 ⚾,因而重点强调“稳中求进”。包括:“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地产销售强调稳;“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 ♎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交通工具的消费♈旨在升级提效;“倡导健康饮食结构,增加健康、营养农产品和食品 ♐供给,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食品消费更加注重安全。其次,未来消费的边际增量在于服务、共享和低碳,更加突出“ ✅积微彩吧彩票正规吗极有为” ♿。包括:“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 ♏’,带动群众‘喜冰乐雪’”,体育主题以及文化共享是未来消费的 ❣重要形式;“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规范有序发展,鼓励 ❗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创新” ⚓,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的新消费热 ♑潮;“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低碳领域绿色家 ⏬电和新能源车下乡活动也是消费扩容的重要趋势。
会议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 ❗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 ⛅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 ♐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 ♑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 ❌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本报记者 新垣结衣 【编辑:李健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