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这为我们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发展格局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促进科技自立自强,着力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当前,制约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发挥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供给质量和水平难以适应需求升级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我们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和挖掘内需市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增强国内市场的容量、能力和需求,打通供需卡点堵点断点。为此,必须把供给侧的有效畅通作为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所在,把整个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增强供给体系韧性,通过提升有效的供给能力穿透整个经济循环的堵点,消除瓶颈制约,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当前,我国已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循环,但国际分工地位还不高,突出表现为我国融入国际循环的主要模式仍为要素成本型,产品附加值仍然比较低。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必须要在保持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的同时,依靠创新大力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并以产业升级推动需求潜力释放,推动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形成对全球优质商品、服务以及市场导向型优质外资的引力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大举措。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持续不断循环往复是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国内国际生产的联动循环是主要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支持企业立足强大国内市场,推动重点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持续推进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在国内与跨国公司建立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改善国内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通过国内大循环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同时,也要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能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通过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准确把握内涵与特征要求
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门类、产业环节和相关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和系统,是国民经济构成在产业发展上的具体体现,可以从横向产业门类构成和纵向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等维度进行概括。总体看,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以筑牢实体经济根基为主要着力点。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工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相互促进、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协同发展。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以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为重要立足点。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大趋势。一是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深度调整,北美供应链、欧盟供应链和亚洲供应链等区域供应链“三足鼎立”格局加速形成。二是产业运行逻辑深度变化,安全因素在各国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中的权重上升,将相关产业迁回本土的意愿变得更为强烈。三是产业创新范式发生重要变化,国际产业和创新竞争逐步由产品竞争、个体竞争向群体竞争、集群竞争、链条竞争和生态竞争转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顺应产业发展大势,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
以数实融合、智能绿色为重要方向。融合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显著特征。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创新,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融合发展成为普遍常态。与此同时,智能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大势所趋。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努力走出一条以智能化、绿色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推进生产力优化布局为重要抓手。生产力布局是社会生产在一定空间范围的分布与配置,生产力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生产系统的功能发挥和资源配置效率。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要坚持优化布局、集群发展,明确重大生产力布局导向和配套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加快形成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合力。
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为鲜明特征。自主可控,是指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掌握在本国企业手中,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把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加大创新投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培育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增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主动布局能力和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控制能力。安全可靠,是指产业链供应链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布局,实现保障有力,能够在国家安全面临挑战时确保国民经济安全稳定运行,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要确保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使现代化产业体系具备足够的韧性,能够应对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冲击。竞争力强,是指产业发展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能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具有较强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目的。必须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的方向,不断优化产品、服务供给的质量和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国际竞争力。
提升产业发展接续《365体育亚洲唯一官网入口欢迎您》性和竞争力
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要把握方向、找准关键,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
短板产业补链。针对我国产业基础领域短板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提升基础原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基础软件等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特别是在关系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提升我国高端装备、精密设备、科学实验仪器仪表发展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聚焦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切实提高供给保障能力。
优势产业延链。发挥我国在电力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的产业发展优势,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强化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供给,推动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上游的研发、关键零部件、重要原材料和下游的营销网络、品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打造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重塑制造业发展新优势。
传统产业升链。传统产业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盘。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升链。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打造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优势。实施数智赋能行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改造,鼓励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聚焦重点耗能行业,开展工业能效提升行动,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